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清骨散治术后发热(下)

清骨散治术后发热(下)

刘艳平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案2王某,男,19岁。因“车祸致胸腹部疼痛5小时”于2010年6月5日由外院转入。诊断为:失血性休克;胸、腹部闭合性损伤(肝脾破裂);全身多发骨折。急诊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脾切除+左肝外侧叶切除+胃修补术。术后第8天病人逐渐出现夜热早凉,烦躁不安,体温多波动在37.5℃~38.5℃,血常规:WBC:32.85×109/L,NEUT:93%。抗生素调整为泰能、莫西沙星静滴。3天后,仍发热,体温仍波动在37.5℃~38.5℃,同时伴有嗜睡,血常规:WBC:27.7×109/L,NEUT:92%;电解质:钠122.2mmol/L,Cl86.5mmol/L;肾功:BUN:10.93mmol/L。其间因病人腹胀曾采用通里攻下,新斯的明1mg双侧足三里封闭,效果不佳,口腔黏膜出现霉菌斑,考虑为隐性感染。会诊见:青年男性,形体消瘦,两颧潮红,呈嗜睡状,但呼之能应,口渴欲饮,盗汗较重,发热,夜热早凉,咳嗽,痰多,色黄,腹胀,肠鸣音减弱,大便3日未解。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辨证为阴虚发热,痰瘀互阻,腑气不通。方用清骨散加减,处方:银柴胡12克,地骨皮10克,青蒿12克,鳖甲10克,当归10克,丹皮12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杏仁10克,沙参12克,生地30克,知母10克,黄芪12克,鱼腥草30克,葛根10克,酒大黄6克(后下)。2剂,水煎500ml,分两次,每次250ml温服。服药5小时后排出黑色稀糊状约1500ml,查粪便隐血阴性。1小时后又排便1次,色质同前,量约500ml。翌日患者神志清,精神差,可坐于床上,要求进食。身热已退,盗汗减少,小便正常,复查血常规WBC:13.8×109/L。

二诊:患者神志清,精神可,欲下床活动,四肢乏力,站立困难。此为大病初愈气虚之象,将上方黄芪加至15克,再进5剂。

三诊:复查血常规WBC:6.56×109/L,NEUT:66.9﹪。自述进食后腹胀,纳差,已于4日前下地活动,现已能自己行走活动自如,但仍有困倦乏力。查体见:神志清,精神可,眼周及耳后瘀斑,舌质淡,苔白,脉细,二便正常。方用四君子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一周,体温正常,精神转佳,食纳及二便正常,查血常规各项指标正常,于7月2号出院。

按:患者重度复合性创伤、肝脾破裂、腹腔大量出血,加之创伤性湿肺和颅脑损伤,长期应用脱水剂、抗生素、通里攻下药等治疗,致菌群失调,虽经输血、输液,但血虚阴亏之证难以扭转,致使阴虚火旺,故用清骨散为主治疗。又患者咳嗽、吐痰,故笔者老师李引刚加用陈皮、半夏、茯苓、鱼腥草,取二陈汤化痰清热。患者腹胀明显,大便3日未解,肺与大肠相表里,宣肺以通便,故用桔梗、杏仁宣肺化痰通便,一则助二陈汤化痰止咳,二则助大黄、生地通腹泄热。

猜你喜欢

  • 清寒之燥案——王和伯治疗秋燥胜气病医案(1)

    编者按:王和伯(1891-1970年),海盐石泉人。17岁从师于晚清名医金子久先生,是金氏二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1912年在石泉悬壶开业,1918年即名噪乡里,声誉鹊起。1934年,迁硖石行医。1963年3月被浙江省卫生厅评定为海宁最早的“

  • 久病重病当辨奇经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

  • 四磨汤治胃脘痛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

  • 扶阳复阴治虚痞

    潘树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 贮存好 防霉变——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7)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要长期服用,膏方的包装储存直接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膏方贮存不当,服膏时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