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对《伤寒论》方临床研究方法探讨

对《伤寒论》方临床研究方法探讨

关键词:《伤寒论》方剂 临床运用 文献研究

《伤寒杂病论》方有“经方”之美誉,后人对其研究亦历盛不衰。在科技高度发展且刚步入21世纪的今天,对《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进行整理研究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伤寒论》学科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查阅了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的报道近100多篇,对其研究方法加以整理分析。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对《伤寒论》方医案的研究

1个案报道

据案后是否附有医者个人体会而可进一步分为两种,即单纯个案报道(未附体会)和附体会个案报道。就目前所见,个案报道过去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现在虽有所下降,但在全部医案报道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约占80%。其中又以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承气汤、苓桂术甘汤、桂枝汤等汤方的应用医案为最多,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些汤方适用性的广泛。

2大样本医案报道

王惠娟[1]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300例,10天内有效率为98%,其中痊愈率达80%,疗效相当满意。徐菁[2]采用与西医治疗110例作为对照观察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湿热泻120例,总有效率为80.83%,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4.55%,二者虽无统计学差异,但疗效较佳,而且对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有显著疗效,其退热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3对《伤寒论》方医案的统计分析研究

从所使用的方法手段看,有纯人工统计分析、纯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和人机结合统计分析三种形式。陈明[3]及张清苓[4]二人各自对猪苓汤证验案进行了人工统计分析研究。陈氏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其发病特点、症状特点、舌脉特点、用药规律(出现次数、最大量、最小量和平均用量),疗程疗效和运用范围等情况。张氏则总结了其脉症、病机、方药运用特点(只涉及药物种类、未及药量问题)三方面的内容。高飞[5、6]则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经严格筛选所取的65例小柴胡汤验案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归纳了小柴胡汤证的主症、病机、用法等内容。高飞在研究中引入了因子模型概念,并采取了对各组脉症之间进行连关和相关分析研究,对客观了解各脉症间的关系,进一步制定小柴胡汤的辨证规范很有价值。另外,丁素珍等[7]则运用统计方法对45例四逆汤病案的药物剂量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

对《伤寒论》方药物运用规律的研究

《伤寒论》诸方,药专效宏,配伍精当。为提高疗效,必须明确其组方规律,深入研求药物的选遣原理、配伍法度、用量大小、炮制法、剂型及服用法等的内涵。

1药证研究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证据,也称为药物主治,为药物选遣的主要原理。对药证的研究,是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目前专门对《伤寒论》方中的药物进行此项研究的还很少。黄煌[8]通过研究认为桂枝证应有气上冲,葛根证必有下利等。赵国平[9]则从现代数学中的模糊思维角度探讨了仲景方证的特征。

2配伍规律的研究

多从理论、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入手。就临床应用而言,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伤寒论》中常用方和常用药对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具体研究方式看,多为临床应用体会的直观总结,也偶有经过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分析的。如历代医家通过对自身临床经验的总结均认为《伤寒论》中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乃动静结合,寓通于补,但尤重滋濡沃润之方(这从原方药物用量中亦可看出,原方是以地黄为首的大队养阴药如麦冬、阿胶、麻仁等,其用量几乎是人参、桂枝、生姜等诸阳药的5倍)。药对研究上,普遍认为桂枝配麻黄,发汗散寒解表;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黄芪,则能止汗;配茯苓,行气利水;配甘草,能平心悸;配附子,温经除湿止痹痛;配桃仁,可活血行瘀;配饴糖则能温中补虚等等。丁素珍等[7]运用数理统计中的相关与回归方法对45例四逆汤验案中附子与干姜的配伍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二者配伍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3药物用量的研究

近年来,已开始有人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伤寒论》方中药物剂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使这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并向后学展示了研究的方法与前景,对促进对《伤寒论》方的运用与开发,将极为有益。如丁素珍[7]运用相关与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对45例四逆汤验案中药物剂量作了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原方中附子与干姜用量间有显著相关性,并求出了回归方程,而附子与甘草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一方面证实附子与干姜之间配伍的意义,一方面为临床上运用四逆汤时,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相互确定姜附的用量,取得最佳疗效。李爱敏等[10]亦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现代六经辨证中运用中药配伍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仲景配伍用量规律。

4其他

由于药物的煎服法及所用溶剂均可影响其疗效,故而有许多学者结合临床对此进行了一定研究,并获得了初步成果。此外,尚有人对《伤寒论》方剂型、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临床上更有效地运用《伤寒论》方,提高疗效作出了一定贡献。

综上所述,目前,对《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经方运用的个案报道较多,大样本报道较少,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实践观察和系统总结更是相对不足;二是回顾性研究较多,前瞻性研究较少;三是对方药运用规律的研究虽多,但对其运用中相互间剂量关系的研究则较少;四是研究中对现代科技的结合利用度不高,尤其是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不足;五是缺少对方证本质的研究。此外,还存在研究中宏观指标较多,微观指标较少;随意判断较多,统计学处理较少等问题。鉴于此,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今后,对《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文献的研究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加强数学方法对《伤寒论》方应用文献的研究;(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结晶,对《伤寒论》方医案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系统的计算机统计分析研究;(三)加强用《伤寒论》方治疗疑难重症文献的系统研究;(四)加强对方证本质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惠娟.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300例.四川中医,1998,(9):43.

[2]徐菁.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急性湿热泻120例――附西药治疗110例对照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8,(9):392.

[3]陈明.猪苓汤证106例验案统计分析.中国医药学报,1998,13(2):29.

[4]张清苓.猪苓汤证之研究.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3):14.

[5]高飞.小柴胡汤证解析(一).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6):16.

[6]高飞.小柴胡汤证解析(二).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1):19.

[7]丁素珍,等.45例四逆汤病案药物剂量的相关与回归分析.河南中医,1997,17(4):245.

[8]黄煌.关于药证的思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1):8.

[9]赵国平.模糊思维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4):196.

[10]李爱敏,等.对现代六经辨证中运用中药配伍用量的数理统计分析.中医研究,1995,8(5):9.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英洪友 何新慧

猜你喜欢

  • 胃糜烂不吃药能自愈吗?做到这三点好得快

    这个是临床上消化系统一个比较常见的疾病,很多原因都可以造成糜烂性胃炎,比如说我们的常见的是胆汁反流啊,对我们的胃黏膜造成损害,可以造成这个糜烂性胃炎,具体来说,在胃镜下为什么称为?糜烂为什么有时候称为浅表,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就是浅表吧,他这

  • 晨起口臭伴有反酸烧心,中医帮你祛除病根

    这个患者是一个严女士, 43岁,主诉啊就是这个口臭伴胃脘疼痛有三个月,这个患者三个月前,就自己感觉这个口臭是不可接受的,常常这个贪食辛辣食物,所以说口臭又会加重。伴有这个胃脘的有一个隐痛,还有胀闷不适,平时脾气比较大,容易急躁易怒,还有感觉

  • 嗓子有异物感还在当咽炎治?千万别再陷入误区!

    在临床上经常见到这一类患者,就是感觉嗓子里有东西,咳嗽咳不出来,一般呢都当咽炎治了好多年。比方说临床见到一些患者是老师用嗓子讲话比较多,呃,讲得多的时候会感觉声音嘶哑,然后嗓子也比较累啊,气力也不足。到耳鼻喉科去看,那么这个咽部啊,有这个充

  • 伤害胃黏膜的5大因素,及时预防及时治疗!

    我简单跟大家说一下,就是我们胃的内壁上面的一层皮,那么这层皮呢,它有一定的厚度,这个皮呢,它不是完全平整的,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来仔细说一说,建议大家点赞,收藏,转发给你身边有用的人。那么刚才我说的胃黏膜,它是一层皮,并不是光滑的,虽然表面看

  • 脾虚湿盛,远离这五点,中医帮你赶走湿气一身轻松!

    在临床上现在这个湿气重的病人啊,还是非常多见的,那么湿气呢,也有很多种情况,比如说湿气蕴结在肝胆的,那么有的呢,就是湿气蕴结在皮肤的啊,像湿疹等,还有一些呢,就是在经络里,比方说关节炎呐,风湿这一类的,那么在脾胃呢,会有哪些表现呢?我今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