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夏季给胃解渴防止中暑

夏季给胃解渴防止中暑

据统计,我国胃肠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也不断趋向恶化。我国每年死于胃肠病的人数达30万人。而夏季正是胃肠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我们要防止病从口入,保护好自己的肠胃。 现在人们是吃得越来越好了,可胃肠却越来越“娇气”了。

据统计,我国胃肠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随着年龄增长病情也不断趋向恶化。我国每年死于胃肠病的人数达30万人。而夏季正是胃肠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我们要防止病从口入,保护好自己的肠胃,适时给胃解解渴,防止“中暑”。

为什么夏季胃肠病高发

夏季炎热,人们会采用一些方法消暑。而一些不当的消暑方式则是引发夏季肠胃病的主要因素。人们在享受清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免得夏季肠胃病找上你。夏季胃肠病高发的主要原因有四:

1.夏季天气热,空调房与室外的温度相差悬殊,一冷一热的刺激使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肠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腹部疼痛。

2.气温高的季节里,人体神经系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某些分泌腺的功能会受到影响,常常出现消化功能减弱。

3.夏天出汗多,饮水多,胃酸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

4.剩饭剩菜或熟食容易被细菌污染,细菌会使胃黏膜遭受损伤;大量食用冷饮,会引起胃肠道血管突然收缩,血流减少,这样会使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餐后饱胀感、恶心、呕吐、厌食、嗳气及上腹烧灼痛等症状。

胃病检查是关键

胃病的关键在于查清病因,传统的X线钡餐检查发现不了小的病变,而普通的胃镜检查虽然检查较准确,但时间长、痛苦多,往往恶心、呕吐、腹痛给胃肠镜检查带来困难。有的病人一听到胃肠检查就恐惧或拒绝,使病情得不到及时发现而延误诊断及治疗,造成终身遗憾。难道就没有比较人性化的检查设施吗?当然有:

一、不插管无痛苦查胃病

采用多媒体彩色B超检查胃肠病,患者只需服用少量胃肠助显剂,通过超声探测器,即可清晰地反映胃壁结构、黏膜内层形态、胃体大小、胃下垂、胃结石、动态观察胃蠕动及早中晚期肿瘤,同时可检查与胃相关的邻近器官;可为青年、少儿及精神紧张不愿插管者、脑血管病变患者提供无痛苦的检查方法。

二、呼口气查出螺

近年研究逐渐表明:幽门螺旋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因素,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C-14呼气检测仪是专门针对幽门螺旋研制的,患者只需呼口气就能轻松查出是否携带幽门螺旋,无任何不适感。

三、新一代电子胃镜

新一代电子胃镜引进新一代日本奥林巴斯电子内镜,检查全程都在无痛的状态下进行。新型内镜采用电荷耦合件替代传统纤维内镜,管径更小,质软,光导性能优良,用于诊断胃肠黏膜的细微结构变化、早中晚期良恶性病变。

中西联合用药平衡胃酸

在临床上目前采用中西联合用药的方法来平衡胃酸。采用益气健脾、理气化淤的中药方剂,调和肠胃、治理胃肠道内环境。同时采用高效药物,杀灭存在于胃内的幽门螺旋,调整人体内消化系统。QK纳米波治疗仪,它能释放“多峰宽带能量”,从体外透入身体里层,作用于受损胃肠炎症、溃疡部位,被细胞吸收后,产生生物效应和理化效应,改善微循环,双向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加速消除炎症,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清除人体内多余自由基,稳定人体生态平衡,能活化胃肠组织细胞,建立和维护胃黏膜屏障。

猜你喜欢

  • 小儿惊厥中医诊疗技术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症。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

  • 决明子治石淋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决明子味微苦微甘,性平,微凉。归肝、肾、大肠经。功能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将决明子列为上品,谓其“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通、泪。服益精光,轻身”。《日华子本草》言其“助肝气,益精;用水为

  • 倒换法治顽固性鼻衄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倒换法,以金元刘河间(《宣明论方》卷十五)的倒换散为代表方。此方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无问久新。亦属关格之病。《诸病源候论·关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

  • 失瘖辨治

    郭俊田 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失瘖有虚实之分。《景岳全书》曰:“喑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症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症在本,因精气内夺而瘖也。”《张氏医通》曰:“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实证 实证

  • 辨证分型不容否定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关于“辨证分型”,中医界又有争论,反对意见认为,“辨证分型”会固化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有违辨证论治的根本精神,不利于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对“辨证分型”的误识。“辨证分型”对中医贡献巨大,不容否定。是对疾病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