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自拟方治疗血管性头痛

自拟方治疗血管性头痛

尚学瑞 河南辉县市中医院

血管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病,其头痛剧烈,常放射至眼眶、牙齿等处,并伴目眩、呕恶、心烦等症状,呈周期性发作。多年来,笔者自拟六味芍药汤治疗,效果满意。

六味芍药汤组成:白芍30克,川芎2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丹参30克,全蝎5克,生甘草5克。头痛甚者川芎重用至30克,偏头痛者加柴胡10克,头后痛甚加蔓荆子10克,前额痛甚加白芷10克,口苦心烦者加栀子10克,呕恶者加姜半夏10克。将上药浓煎,取汁500ml,分3次温服。日1剂。

病案举例

马某,女,42岁,干部。2009年11月初诊。周期性右侧头痛2年。头痛每月中旬发作,遇情绪激动加剧,伴有目眩、心烦,夜睡不安。曾在某市级医院诊治,脑血流图显示:脑动脉紧张度增高。CT检查无异常,血压120/70毫米汞柱。诊为血管性头痛。但给予安定、西比灵、麦角胺等治疗,服药有效,但停药则复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遂以六味芍药汤加柴胡10克,栀子10克。4剂,水煎服。药后患者头痛显著减轻,精神大振,信心大增。继服4剂,并嘱精神调养,戒忿怒。药尽诸症基本消失,又续服7剂,症状全部消除。3月后随访,患者无任何症状,精神爽快,脑血流图复查,无异常显示。1年后再次随访,病情稳定无复发。

按: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引起的头痛,多病程长,反复不愈。中医认为本病属“头风”,其发生与外感或内伤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其头痛、目眩、心烦、失眠、脉弦、病程长等发病特点,以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巅之上,惟风可到”,“久病入络”等理论,笔者主要责之肝、风、瘀,因立柔肝祛风,活瘀通络,缓急止痛为基本治则。六味芍药汤多为入肝经之药,其中,白芍重用以柔肝养血止痛;川芎活血祛风止痛,所谓“头痛不离川芎”;用生牡蛎平肝潜阳;重用丹参活血化瘀,安神;选全蝎息风通络止痛;配以甘草,既合白芍酸甘缓急止痛,又调和诸药。六味合用,治肝为主,重点解决痛、瘀、风等问题,本方药源充裕,价格低廉,疗效可靠。

猜你喜欢

  • 麻黄何以破癥坚积聚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神农本草经》首言麻黄“破癥坚积聚”,其后诸家本草对此功效少有提及,并且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中药学》在附录《本经》麻黄条文时唯独删除了这一句。盖因其功效特殊,且临床应用又有辛温耗气,峻汗伤阴之弊,故而提及较少。直至明代

  • 参芪地黄汤治慢性肾小球肾炎

    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朱某某,男,39岁,发现蛋白尿一年,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现尿蛋白3+,血压150/90mmHg,主诉腰膝酸软,舌淡紫,苔白,脉弦。辨证属脾肾两虚,瘀血阻滞。治法:健脾益肾,活血祛瘀。处方:生黄芪40克,党参20

  • 痔疮急性发作试试放血疗法

    痔疮的形成多因饮食不节,好食肥甘厚腻或煎炒燥热之物,以致胃肠燥热,伤津耗液,燥屎内结,长期积聚大肠;或因嗜酒成瘾,湿热下注,蕴聚肛门,致使经脉壅阻,筋脉驰纵,从而形成痔疮,反复发作。患者多辨证为实证、热证。刺络放血疗法就是针对实证、热证患者

  • 三脉同诊救危症

    雷鸣 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中医院患者邵某,男,63岁,农民。2009年3月21日上午在田间劳作时突发呆滞不语,约十分钟后又似乎清醒,而回家休息,时而烦躁,时而抑郁,渐至神志欠清,先后前往多家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予抗病毒、抗

  • 小儿惊厥中医诊疗技术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症。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