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内伤发热中医辨治四法

内伤发热中医辨治四法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

临床观察发现,内伤发热以伤食发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和五脏积热为多见,分此四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现简述如下:

伤食发热 症见身肤发热,暮夜热重,腹壁烧灼,手足心烧,夜卧不安,不欲饮食,嗳腐呕恶,腹胀便秘或泻下腐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多因脾胃虚弱、乳食所伤,以致脾虚不运、乳食不化、饮食内停、瘀积化热而见发热。治宜消食导滞、清热化积。方用保和丸加减。药用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槟榔、二丑、连翘、胡黄连、青蒿。恶心呕吐者,加藿香、竹茹;脘腹胀痛者,加厚朴、木香;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身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气虚发热 症见发热绵绵,恶风自汗,神祛气短,易受外感,面色黄白,舌淡,苔白,脉细数无力。此种发热多由于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卫阳不固、营卫不和,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正如李东垣所云:“内伤元气,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即是其义。治宜益气清热,调和营卫。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汤。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脾虚纳呆者,加麦芽、山楂;心悸自汗者,加麦冬、五味子;阴火内生者,加黄柏、知母。

阴虚发热 症见低热不退,夜间为甚,或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自汗,心烦少寐,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本证常见于高热之后阴液亏损或大病之后阴阳失调、金燥水亏、虚火上炎以及劳极损肺、肺伤津耗而致骨蒸潮热者。经云:“阴虚生内热”,即是之谓也。治宜养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药用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白薇、银柴胡。舌红口干者,加天花粉、麦冬;心悸多汗者,加麦冬、五味子;食欲不振者,加山楂、乌梅、麦芽;干咳少痰者,加沙参、紫菀、冬花;午后热甚者,加知母、黄柏。

五脏积热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香燥之物,则辛辣走串,香燥动火;多食温热峻补之营养佳品,助火升阳,阳火升动则致脏腑生热熏外而身热不己。心脾积热则口舌生疮;肺肝积热而两目赤红;肺火炽盛而咳嗽鼻出血,鼻孔赤烂;肝胆热盛而见双耳流脓;脾胃积热而见口臭便秘等症累见发热而不鲜。心火亢盛当用导赤散(生地、竹叶、木通、甘草梢)清心火毒;肝胆热炽当用龙胆泻肝汤清肝利胆;心脾积热当用导赤泻心汤(生地、木通、竹叶、黄连、大黄、甘草)泻热通腑;肺热鼻出血者当用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清热泻肺。

猜你喜欢

  • 自拟方治血管性皮肤病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

  •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也属此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临床应

  • 厚朴三物汤治腹胀痛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笔者最近因饮食不节,出现腹胀、腹痛,自认为胃肠功能良好,而未予重视。但胀痛之症状逐渐加重,夜间常痛醒。虽大便不干但很难解,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脉稍弦数。因按压腹部则痛甚,辨为阳明腑实证,以厚朴三物汤加味治疗:厚

  • 从瘀论治流泪症

    孙国印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女,55岁。2009年3月20日初诊。双眼反复流泪半年余。患者平素流泪,遇风更甚,伴视物不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为“功能性溢泪”,并用中

  • 长期服 缓起效——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8)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有别于一般“补品”,缓图起效是其特点之一。如果不坚持服用,急于求成,就达不到膏方养生保健、防治慢性疾病的目的。膏方配伍中除了中药饮片外,参类、虫草等补益性中药,阿胶、龟板胶等胶类、糖等在配伍中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