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传大师之道 解临证之惑——评《侍诊日记——跟路志正教授学医》

传大师之道 解临证之惑——评《侍诊日记——跟路志正教授学医》

冯磊

近日,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石瑞舫副主任医师的《侍诊日记——跟路志正教授学医》一书正式出版。

2009年,石瑞舫被河北省选派到北京进修,在此期间,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每次跟国医大师路志正学习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及思想变化,对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对其学术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升华。给初跟大师学医者以提示。其文风清新自然,内容生动翔实。

该书由本报2009年“跟师学医”栏目的文章经过作者整理充实而成。2009年,我作为中国中医药报5版编辑,见到石瑞舫女士跟随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所写的文章,遂约其按照固定格式坚持写下去,并开设专栏发表,先后编发系列文章近40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当时中医师承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对于已经有一定从医经验的医生来说,如何进行师承,日常都需要进行哪些工作很多人并不清楚,该系列文章的刊登,在各大中医学论坛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间,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专门致电于我,对此栏目的开设表示肯定,并给予指导。

《侍诊日记——跟路志正教授学医》一书总结了国医大师路志正对学中医的观点:学中医要由浅入深,中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不但要学中医基础,还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可以看一些中国古典著作、国学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即“学医之功在医外”。

《傅青主女科·序》指出,“执成方治今病,古今之大患也,犹如拆旧屋盖新房,不经大匠之手,如何经营得宜?”在西医检查决定诊断的今天,书中指出,“辨证莫受西医诊断影响”,给现代中医如何摆脱西医指标,正确中医辨证以启迪。目前,很多中医人员远离了中医宏观的思维方式,热衷于用现代量化的指标以及点线式的思维方式或者是用实验研究来诠释中医。比如说高血压的治疗,很多人一见血压高就认为是肝阳亢盛,而血压不高就不会出现肝风内动,这正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看法,通过跟师学习,作者认识到之前一见到眩晕就用清肝熄风之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常不能取效的原因,若忽视四诊辨证,单纯凭借西医诊断处方,常不取效。

《后汉书》云“诸病不治,常得中医”,人体贵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调治之法,可谓是中医学的神髓。所谓善诊者未必善治,针对人们对于虚证的治疗,久虚不能峻补。如果用附子、肉桂等气味俱厚者,势必耗损气阴,不胜药力,反出现不适症状。应用益气养阴为主,少佐以温通之桂枝,通行表里,燮理阴阳,使气血充盛,阳气自复。

口传心授、跟师临证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高欣编辑慧眼识珠,通过《侍诊日记——跟路志正教授学医》向人们展示了作者跟师学习的经历。该书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中医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方法,对于没有机会跟随名师者,提供了学习的思路。

猜你喜欢

  • 抑郁症 - 诊断与治疗

    ►抑郁症是什么?过去常被称为神经衰弱,属于轻度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会出现障碍,导致身心失衡,情绪会继续抑郁,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思想会变得消极,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抑郁症的定义是:患者持续两周以上,有五个或五个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 夏天防风湿,生活小细节

    脾胃护理。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主要运输水液。水分的产生不仅与脾胃密切相关,而且最容易对脾胃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风湿病患者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脾胃,平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嗜酒、吃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尤其是贪凉喜冷。

  • 立夏养心,观花饮茶

    夏天属于火,与心相对应,所以夏天要注意心灵的调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天要心平气和,保持快乐快乐的心情,让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对待外界的东西要像含苞待

  • 把脉最佳时间

    第一个提倡早上脉搏的是《黄帝内经》中的“脉要精微”篇,其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段话的翻译是:脉搏通常是在早上,此时人们没有工作,阴气没有干扰,阳气没有消散,饮食

  • 自汗、盗汗,调理汗证

    如果白天经常出汗,稍有活动就会加重,称为自汗,主要是由脾肺气虚引起的。常表现为气短乏力、身体疲劳、易感冒、面白少华,或伴有畏寒等症状。如果你在睡觉时出汗,醒来后停止,甚至弄湿衣服和被子,这被称为盗汗,主要是由阴虚引起的。常伴有手脚热、口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