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卫气出、行析疑

卫气出、行析疑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历代医家对于卫气从何而出,如何“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与营气“五十而大会”的问题存有疑问。笔者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卫气出于上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谈三焦“之所出”,主要谈了卫气、营气是如何产生,如何运行的。传世本的原文说“卫出下焦”,而《太素》、《千金》、《外台》所引文献,均作“卫出上焦”,所以当今很多新版的《内经》书,将本篇“校改”为“卫出上焦”,这与下文在文义上也是一致的,可见符合历史本来面目。

黄帝提出“营卫是从哪里产生”的问题之后,岐伯回答说“营出中焦,卫出上焦”。黄帝紧接着就希望岐伯阐述三焦有何功能?是如何产生营卫之气的?

岐伯回答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文中所说的“上焦”不应该是部位,而应该是上焦所出的“卫气”,因为只有卫气是“出”、“并”、“贯”、“布”、“走”、“循”、“还”、“上”、“下”等动词的主语,它的功能不是一个固定不动的部位“上焦”所能具备的。所以,此处的“上焦”应该是“卫出上焦”的卫气,卫气的流动性正好符合作为这些动词的主语,并且是“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最合适的“相伴而行”者。后边讲的受风之后的“漏泄”汗出证,也是“卫气走之”而出现的。

黄帝听完岐伯讲述的“上焦”所出卫气,紧接着就提出:“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回答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本段的“中焦”也是指由中焦所产生的“营气”,而不是作为部位的“中焦”。

“下焦之所出”的是“下焦之气”,它主要功能是泌别精微与糟粕,分别输送到膀胱与大肠,以“泌别”与“传导”为主要功能,它与营卫的作用有所不同。

卫气亦行于脉中

在以往关于营卫循行的论述里,人们只看到“营在(行)脉中,卫在(行)脉外”的论述,以为卫气永远只在脉外运行,不入脉中循环;而营气只在脉中,永远不会渗出于脉外。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首先,在来源上营卫都是来源于水谷精微,都必须把胃的上口作为起点,卫气“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营气“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二者都上注于肺,在“肺朝百脉”的时候,一行脉中,一在脉外,开始了昼夜循环。白天,卫气在脉外,“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发挥“温分肉,司开阖”,主运动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古今认识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入夜之后,卫气入于阴,“行于阴亦二十五度”。这里的“阴”具体是什么部位?

以往的注家,皆以为“阳为体表,阴是体内”,入夜之后卫气在体内脏腑之间循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体表的“行阳二十五度”,每一条经脉“首尾相接,阴阳相贯”,一呼一吸脉行几寸是可以计算明确的,假如入夜之后在脏腑之间循行,体内的“二十五度”如何计算?体内缺少了四肢经脉循环,只在脏腑之间“短路”循环吗?也是“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吗?显然讲不通。

当然,营卫之气不能只运行于四肢体表,无论白天黑夜经脉都是与内在的脏腑相通的。《灵枢·邪客》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说明白天营卫之气不可能只运行于体表,而不滋养内在的脏腑;夜晚也不可能只运行于体内,而不滋养体表四肢。

笔者认为,卫气夜间“行于阴亦二十五度”的“阴”,主要指的是“脉中”而不是体内,脉中、脉外就是阴与阳的关系,卫气行于脉外也就是行于阳,行于脉中就是行于阴,也只有这样营气与卫气才能始终“相伴而行”,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五十而复大会”。“大会”也就是“大分”的开始。会与分是相对而言,会后再相分,故曰大会。

猜你喜欢

  • 女性做艾灸的好处

    很多人怕冷,手脚冰凉,在中医体质学说上称为阳虚体质。阳虚体质就是阳气不足,体内产生的热量不够,阳气不够自然就会出现怕冷的状态。这种体质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年轻人更多一些。艾灸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腧穴的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

  • 清淡饮食指什么

    例如清淡饮食就是水煮青菜,荤腥不吃、油盐不进等极端做法,非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下降,让人更容易被疾病侵扰。清淡饮食的一个标准是少油、少糖、少盐忌重口味,以及尽可能多的采用蒸的方式烹饪。

  • 健脾又祛湿,这样才事半功倍

    夏天湿气重,气候是一个大因素,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湿,湿气还源源不断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湿气满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较弱,运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进入身体没有变成气血精液,而是变成痰湿。所以对于脾虚的人而言,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健脾

  •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

    预防湿气加重,这三种食物一定要少吃。一、甘味的食物。干入脾,虽然能补脾益气,但同时也会助湿。因此,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类多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桔子、葡萄、菠萝等,还有山药、红薯等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和适量使用。二、生冷的食物。天气逐渐

  • 根据体质饮食调理

    日常饮食要根据体质掌握好大方向,比如寒性体质要多吃温性和平性的食物,那么是不是虚寒体质都不能吃凉性的食材呢?不能这么绝对,可以适量吃一点应季的食材来调和气候对于身体的影响。比如夏天吃点空心菜,冬瓜,丝瓜清热解毒,可以加入生姜,蒜甚至胡椒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