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用中药就要遵循中医思维

用中药就要遵循中医思维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条主要是讲太阳病表证的治疗一误再误,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病邪或自表入里,或由阳入阴,或损及脏腑,桂枝证已经不存在了,就不可再用桂枝汤来解表了。

这里提出一个“坏病”的概念。何谓坏病?“坏病者,即变证也”(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坏病,就是指因误治而致病情恶化,证候复杂,变化多端,难以用六经证候称其名的“变证”。

在《伤寒论》中,论述误治而致坏病的条文约有77条,其中仅太阳病篇就有66条之多。由此可见,张仲景对于因医术低劣,辨证不明,违背治疗原则而造成误治的变证,也就是坏病,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以此反复告诫我们,医术不精,医理不明,误治而成坏病,会贻祸无穷。

但是,现在不少医生一见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不辨阴阳寒热虚实,一律给予清开灵,或热毒宁,或痰热清,或穿琥宁,或双黄连等针剂静脉点滴,或口服板蓝根制剂、清热解毒口服液、银黄口服液等等,并常联用各类抗生素。体温稍高一点儿,就再加上地塞米松,或强的松等,这么治疗之后,患者往往是大汗淋漓,浑身困乏,或烦躁不眠,或咳嗽加重等,热虽退了,正气也损伤了,特别是对于体质虚弱且伴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或体虚的小儿,会使他们的体质更虚,或引邪入里,加重病情,治成坏病。

所以,临床治疗疾病谨遵《伤寒论》的理法来明辨六经阴阳寒热虚实,切实做到方证相应。对于中成药的应用,要明白不论是针剂还是口服剂,虽然是由中药经提炼而制成了现代制剂,但其性能并没有改变,仍然属于中药,中药的四气五味性能不变,应用时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思维来施治,而不能以西医的所谓抗菌消炎、抗病毒的思路来应用,也不能一看说明书上能治疗某某病,就不辨寒热虚实而盲目使用。

猜你喜欢

  • 养血祛风治斑秃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张某,女32岁,2008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于3月前晨起发现头枕部斑秃一块,后来逐渐发展而成全秃,经多方医治罔效,头部光亮,羞于见人,夜寐多梦,大便干,月经先期,量多色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心血亏损

  • 明医理 辨证准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1)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编者按:膏方又称膏滋,系指药材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辅料制成的半流体或固体制剂,是中医的传统剂型。随着近年来膏方热的广泛兴起,膏方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庞国明教授就

  • 麦门冬汤方证浅析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

  • 自拟方治湿疹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湿疹是一种变态性疾病,临床比较多见。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湿疹之名,但对有些疾病的记载与湿疹相符合,如“奶癣”、“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其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有关。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或素患

  • 表里两解治内热

    蒋玉清 安徽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李某,女,68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热明显,脸红发热,纳可,心烦,汗出恶风,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无力,舌红苔白干,脉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两解二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