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藏医药学发展史

藏医药学发展史

藏族医学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

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藏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

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其中玉妥.云登贡布最为有名。

玉妥.云登贡布(708-835年)是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曾担任过赞普的御医,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他走遍西藏各地,广泛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总结民间医药经验,还多次赴内地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拜中外名医为师,曾邀请著名中医学家东松(即韩文海)、印度医学家新提嘎瓦、尼泊尔医学家达玛锡拉、克什米尔医学家库雅巴等来藏研讨学术。他结合中外医学成果,编著了三十多部医学论著从而形成了藏医的一整套体系。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十五世纪以后,藏医逐渐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两大派。北方派稍早于南方派,以强巴.南杰查桑为代表,南方派则以舒卡﹒年姆尼多吉为代表,他们分别总结了北部高寒地区和南部河谷地带的多发病及其治疗的经验,各有特点。

十八世纪以后,著名医学家帝玛尔· 丹增彭者广泛收集药物标本,编著了《晶珠本草》,收载藏区药名两千余种,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及功能等均讲述得十分详细。

公元一九一六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创办了"门孜康"(医算局),广招门徒,教授医药理论,对藏医藏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医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进一步重视与大力支持,使其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各藏族聚居地区都取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猜你喜欢

  • 高血压的人早上起床牢记三不做

    高血压病人除了日常规律服用降压药之外,早晨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这三件事儿,第一就是起床过猛,或者这个早晨起来还没有服药的情况下。就开始锻炼身体,剧烈运动,这样,对血压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会使血压迅速升高,严重的,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因为我们

  • 如何判断脾虚还是脾湿?该怎样调理?

    咱们首先说脾虚,脾虚它主要的症状是乏力,气短,中医讲,脾主气,脾主要运化气血,脾虚的时候,当然了气不足,气不足就会乏力,气短,没有劲,胸闷。脾虚,脾胃是相等的,那脾虚的时候食欲不振,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吃完了之后,也觉得不消化,然后,会有大

  • 经常腰痛与这3个原因有关,教你有效缓解。

    第一个,就是劳累过度,主要是指重体力劳动者,还有久站久立久坐的这些人,通常重体力劳动者,要搬重物,那么这个腰就要吃力,长此以往,就会对这个腰椎,还有周围的肌肉造成损伤,那平时工作的时候,需要带上相应的护具,来保护这个腰部,久坐久立的人应该适

  • 血管堵塞4个自查小妙招

    大家都在关心自己的血管堵没堵,总会想很多办法去验证它,我们现在讲的常见的冠心病应该是冠脉堵塞50%以上才能确诊,那么一般出现症状,在75%以上,这个时候才考虑下支架,那下支架要造影,毕竟,还是有一些创伤和风险的,这个下完支架之后,暂时的血管

  • 饭量越小越健康,吃得少寿命长是真的吗?

    咱们现在,营养比较过剩,人摄入热量比较高,所以现在不管是冠心病,高血压,还有糖尿病,发病的年龄,都日趋前移了,所以很多人就说应该吃得少,甚至以前我们这个古代的一些传统的观念,也提出过,叫过午不食,因为这样是最健康的。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