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从两位老师的回信谈起

从两位老师的回信谈起

前一段时间,本人治疗了一位重患,因病症复杂,而同时写信请教了我的两位老师陈景河、王辉武。现就来往内容和我的失误,刊登于此。虽不能成方成法,但可羽翼《硫球百问》,给人以启示。

1、尊敬的王辉武老师:

你好!好久没给老师写信了,现在一切还好吧!身体如何?现在重庆还很热么?我们北方已经很冷了。

前几日,治疗了一位老年支气管哮喘的女患,因多年老病发作,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诊时喘促气上,喉中痰鸣,痰色白质略稠,咯吐不利,睡眠差,纳食少,时汗出,不恶风,小便黄,大便2~3日一次,脉弦寸浮关滑而尺沉弱,舌质红绛,苔白满布,如积粉,面色黧黑,有数个红点,眼神外露,诊后与下方调理。射干12克,麻黄10克,半夏12克,五味子12克,细辛3克,苏子10克,杏仁12克,陈皮20克,桂枝12克,生姜10克,前胡15克

经上方加减4、5剂,仍无效果,不知何故,故烦请老师百忙中指点迷津,许生不胜感激,顺祝:

诊安!

2、王老师由于十分忙,所以在我去信的原稿纸上,做了批注和指点。如在”小便黄“上写到”热象“两字。”舌质红绛,苔白满布,如积粉“上写”内热之象“四字,在桂枝、生姜、细辛下面划了横线。最后写到”患者估计是以热为主,桂枝、姜、细辛不宜用,可用定喘汤加地龙、生石膏,可试试!“

3、我给陈景河老师的去信,内容与王辉武老师的大体相同。

4、陈老的回信是:

某某医生:

你好!来信收悉。关于所问之病治疗问题,我看此症是哮喘病,而受外感后,邪入内伤阴津,成为虚实夹杂,错综复杂,难治之证。诚为金匮所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也就是说病有新旧,治分先后,卒病易治,痼疾难愈。不过此患之卒病,为邪气入内,化热伤津。此从你信中言,舌色红绛看出,而苔白满布、不爽,乃湿浊蕴于中焦,此诚为脾不健运,肺不肃降,水津不布所致。脉又见弦象,又寸浮、关滑、尺弱。有阴阳离决之危象,故目光露神,当前为危笃之证。你前方以射干麻黄汤加减,属随证加减活之。其效不显,颇为棘手。我的意见,当用白茅根200克煮水,水开后10分钟,即可取下,视凉温时频饮之。再煎三子养亲汤加一贯煎方,合煮服之。望你视病情而定为宜。

结果:该患因为服药不见效,后又改西医,静点抗生素。但没等两位老师的回信到达,便离开了人世。十分的遗憾。也很内疚。然笔者由衷的感谢二位老师的指点。尤其是陈景河老先生,八十多岁的老人,不但坚持门诊。而且千里之外,用颤抖的手,书写着艰涩的文字。现在看看,仍让人感动不已。

两位老师都是为中医事业呕心沥血的躬行者,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解释着中医,发展着中医。正如张琼林老师所言”医不可无派,但医不可执派......“。所以无论何门何派,而医学之初衷,不过愈疾除病而已。愿中医有识之士,结成一体,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来窥测中医,挖掘中医的价值。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也。

猜你喜欢

  • 夏季养生勿发怒

    黄帝内经讲呢,“夏三月,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意思呢,就是说夏季啊,要保持我们心情愉快,切勿发怒,使精神之华英,适应夏气,否则呢,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我们心脏,到秋天呢,容易发生疾病。

  • 易疲劳免疫力差怎么办

    教大家一个方法,用30到50克黄芪加适量的水,用黄芪煮出来的水再用来煮大米,黄芪是大补元气的中药,它能补气,所谓气呢,是一种能量,气不足的时候啊,就疲劳,耐力差,我们用这样的一个黄芪水煮粥煮饭,连着吃一周,一般气虚的人就会感觉有改善。

  • 感冒喝冷水会更严重吗

    当我们身体得了风寒感冒的时候,千万别再喝冷水!《灵枢》记载,“形寒,寒饮则伤肺”,就是说呢,身体受了风寒,再喝凉水,两韩共同侵袭,就会损伤肺脏。

  • 夏季感冒怎么治最有效

    夏季感冒与其他季节不同,夏季呢,天气湿热,我们又喜欢在空调房里面吃西瓜、冰棍,这个时候容易形成外感风寒夹湿证。有个治疗暑湿感冒的方剂叫香薷散,出自《温病条辨》香薷九克,白扁豆、厚朴各六克煎煮。此方呢,在治疗暑热的同时,还能兼顾脾胃,祛脾胃之

  • 戊肝病毒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需提前进行预防

    所谓病从口入,戊肝病毒会通过被污染的饮用水、肉类、海鲜、蔬菜、水果等直接或间接的经消化道传播。大多数人呢,被感染后会出现恶心、疲劳、胃口不好、黄疸等症状。不干呢是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其次它还会通过接触母婴血液等进行传播。而戊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