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火性炎热易伤阴

火性炎热易伤阴

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

“风、寒、暑、湿、燥、火”,中医称其为“六气”。“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但是,当这六种气候发生过度或不足的变化时,六气即为导致疾病的因素。火邪是其中常见的一种。

自然界中的温热邪气侵袭人体导致火热类疾病称为“外火”。人体自身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会自内产生火热之邪,称为“内火”。《素问·调经论》说:“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

火热之邪为阳邪,阳主躁动而向上,就像火焰燃烧升腾向上一样。故火邪致病多引起人体上部病变,如头面部肿热溃疡疼痛等,火热阳邪上炎可扰乱神明,出现失眠心烦,狂躁乱动,神志昏迷等。由于火为阳邪,性质属热,故致病时最易损耗人体津液,往往出现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症状。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火热病症的产生。人身的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揉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中医学称为“少火”。但若阳气过亢即会发展为火邪,中医学又称“壮火”、“气有余便是火”,火热温暑之邪可导致人体火热之病症,同样六淫中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变过程中都能够郁滞而化热化火。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瘀血、食积、虫积均能化火。人体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的平衡,均可气郁化火,如“肝火”、“心火”等。另外还有一种火称为“虚火”,即由于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中医称为“阴虚火旺”。

针对火热之证,中医采用“热者寒之”、“火郁发之”的治疗原则。清热的方剂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等。中医学火的症证中除了称呼其五脏六腑之火(如心火、肺火)外,尚有郁火、虚火、龙雷之火。《续名医类案》记载薛立斋治疗一位妇人之证,该妇人平时易怒,每发怒则口苦,胸胁胀痛,乳房内时而刺痛。此外除了口苦之外,口中尚有辛辣味,薛氏认为这是肝肺火旺,用清泻肝肺之火的药物治愈。后来这位妇女又大怒,口又觉苦,且月经突然来而且量多,薛氏认为这是火热迫血妄行,以清热泻火配以凉血调血之药而治愈。可见情志不畅极易引起火热之证。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火,人体也离不开正常的阳气,即“少火”。只是不能过度罢了,这也是中医学阴阳平衡观点的一个体现。

猜你喜欢

  • 应用经方须注意药量配比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

  • 芍药汤加减治痤疮

    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粉刺”、“面粉渣”、“酒刺”、“风刺”等,并认为素体阳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

  • 宣肺通腑法治疗咳喘验案

    刘某,女,53岁,2010年10月24日就诊。患者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30余年,两日前因接触油漆,出现气紧喘息,自行吸入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后,未见明显缓解,遂到门诊就诊。刻诊见患者气促,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喉间痰鸣,诉夜间喘息不得平卧,咯白

  • 高氏揉捏法治小儿伤食泻

    孙亚威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乔某,女,1岁,2011年8月15日初诊。患儿腹泻5天,一日4~5次,大便酸臭如败卵。夹有奶瓣,含少量黏液,神疲,伴呕吐,食欲不振,哺乳后即泻。笔者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疗一次泻止,巩固3次而愈。具体操作如下:揉腹:

  •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技术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者,称月经先期。月经周期延长,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