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发颐

发颐

发颐是指热性病后余毒结聚于颐颌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此症又名汗毒,发于颐颌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常可出现内陷变证。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病因病机】

多由伤寒或温病治疗不彻底,以致余邪热毒壅结少阳、阳明之络,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于局部,热胜肉腐化脓而成。或因术后脾胃亏损,阴津不足,毒邪上蕴阻络。

【诊断】

多见于成年人,常由热病、全身性感染、腹部大手术后以及腮腺导管急性阻塞而继发。

发病急骤,一侧多见。

初起颐颌间疼痛并有紧张感,轻微肿胀,张口稍有困难。继则肿胀逐渐加剧,并延及耳之前后。张口后,可见红肿的腮腺管口,若压迫局部,自管口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约7—10天进人成脓期,此时疼痛加剧,呈跳痛性,皮色发红,肿胀更甚,可波及同侧眼睑、颊部、颈部等处,按之有波动感。同时腮腺导管开口处能挤出混浊黄色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颌部、口腔粘膜或外耳道溃破,脓出臭秽。

初期有轻度发热,发展严重可伴高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等全身症状。如患者极度虚弱或失于治疗,可致痰涌气塞、汤水难下、神志昏糊等毒邪内陷之证。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

痄腮多为双侧患病;好发于5—15岁儿童;色白漫肿,酸多痛少;不化脓;常有接触传染史。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蕴结红肿结于颐颌,张口不利,掀热疼痛;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结聚于颐颌部,故局部红肿,掀热疼痛;足阳明胃经环口绕唇.因经络为风湿毒热之邪蕴结,以致开口不利;热毒与正气相搏,故发热;热邪耗伤津液,故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象。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二)热毒内陷颐颌间肿块平塌散漫,肿热延及面及颈项,掀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下,痰涌气粗;伴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神昏澹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辨证分析:热毒之邪内陷入营,故肿势平塌散漫,肿势蔓延,疼痛剧烈;火毒炽盛,耗伤津液,故壮热、口渴;热毒陷入营血,热扰心神,故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为热人营血,灼伤阴液之征。

治法:清营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脓成及早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太乙膏;口腔粘膜出脓者,先用等渗盐水漱口,次用青吹口散,每日4—5次。

【预防与调摄】

1.平素注意口腔卫生,饭前饭后漱口。

2.热病后、大手术前后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加强口腔护理,常吃酸性食物,以刺激唾液分泌。

【结语】

发颐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其特点是: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势严重者可出现内陷等证。应与痄腮相鉴别。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热毒内陷证,治宜清营解毒、养阴生津,方用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猜你喜欢

  • 论中医之肾

    肾脏之识众所周知,中医学的脏腑并非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器官和功能的集合群,相关概念也因而呈现虚实相兼、过于抽象,且只有放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才能准确理解。在脏腑学说中,肾具有四个功能:一是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二是主水;三是主纳

  • 《伤寒论》一方二法初探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遗作及学习《伤寒论》原文,总有不同的收获。而今整理其注解《伤寒论》的原文时,引起笔者深思的是论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后注解,既往对此一读而过,未引为重视。但近几年常思考六经类证、方证的六经归类,对不少方证难以认定六

  • 急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急性右心衰竭较少见,常见病因有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肺心

  • 攻补兼施治疗尿毒症

    钟志明 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张某,男性,65岁。2011年5月12日由家人护送来诊。患者素有泌尿系结石史,先后在湖南某医院历经3次碎石,但结石未能排出,双肾仍然积水。刻诊:患者脸色青灰,口唇青紫,神疲乏力,少言寡语,表情淡漠,时有恶心呕吐。大

  • 外寒内湿案——王和伯治疗秋燥胜气病医案(2)

    张男。脉象浮紧,重按细滞,舌苔糙白,口干饮多,脘闷不舒,二便均少,寒热头痛,遍体酸疼,是太阳之经,为风寒所束缚,阳明之腑,有湿浊之蕴蓄也,当用表里两解之。川羌活一钱,防风一钱,紫苏一钱,陈枳壳一钱,广皮一钱,赤茯苓四钱,焙黄菊钱半,丝瓜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