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临床离不开中医文献研究

临床离不开中医文献研究

笔者多年来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从文献研究中获益匪浅。以下结合临床谈谈对中医文献研究的粗浅认识。

一、临床医生应重视中医文献学习与研究

中医文献是历代医家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总结。医生需要经验的积累,而经验来自于学习,医生学习的对象主要有三个:即病人、古人、今人。病人、今人在我身边,学来尚易,但难处多多;古人离我远去,而文章却在眼前。因此,阅读研究中医文献就成为向古人学习的惟一途径。

临床难题可求之于文献。临床之难题每日都可能遇到,当前资料不能解决,求诸前人或许会有收获。如临证遇一中年女患者,首先出现上肢疼痛、麻木,继而无力,再出现腰部束带感,进一步出现双下肢软弱无力,颈部阵发性奇痒,病程半月余。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滑。如果仅参照《中医内科学》,难以作出诊断。而其症与《内经》所述之“肉苛”相似,如《素问·逆调论》有“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其“不仁”是感觉异常,其“不用”即运动障碍,则与本患者之临床表现相合,故诊断为“肉苛”是正确的。

二、病、证、治是临床文献研究的重点

1.以病为纲

病是临床研究中的基本单位。历代中医文献大多是以病为纲,古往今来,疾病谱虽有变化,病名也有增减,但以病为纲的认识方法却是一致的。因此,不研究病就难以全面理解古文献的思想与经验之精髓。当然,研究古病名,也应结合当代临床,包括西医临床知识。

2.以证为目

证即证候,是中医学独有的认识疾病的层次,是临床诊治的对象与目标。证在临床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联系左右的重要作用,如证上连病,下连治法、方药;而一病有多证,一证可见于数病。证同治同是“异病同治”的基础,为多数医家所接受,但不同病的同治,还是有差异的。如血虚心悸与血虚头痛,二者皆当养血补虚,但前者需要养心安神,后者则当佐以柔肝与通络,是其同中之异。此外,对证候的认识与记载还有时代性,如现代临床常见而且使用频率极高的“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等证候学常用术语,主要见于清代及以后的文献中。所以,对证候的研究,不能忽略其时代特征。临床医生研读文献,需要认真找出异同,临证方能得益。

3.以治为重点

治即治疗,既涉及理论,也包括具体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关于治的理论主要包括治则与治法两方面。治则与治法虽然都属于“治”的内容,但有层次的不同,研究临床文献时必须注意加以区别。如上述“肉苛”一病,《素问·逆调论》认为其病机是“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因此,营卫逆调是其病机,调和营卫为治疗原则。结合该女患者病案,则欲调营卫,先除湿热。调营卫之治则见于《内经》,而除湿热之法与方则以后世温病学为优。故研究治则,必读经典,研究治法方药则需博涉诸家。

就内科医生而言,“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是其立业之本。中医学的治疗手段丰富多彩,因此要详细加以比较研究。如桔梗,《中药学》教材记载的功效为化痰、止咳、排脓。但以此很难解释天王补心丹、妙香散、参苓白术散、血府逐瘀汤、养血安神汤等处方对桔梗的应用,而从《神农本草经》关于桔梗“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的记载中却可以找到准确的答案。古人不欺我,所以遇有难题,应不忘从古文献中找答案。同时必须注意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不同,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三、发皇古义,为今所用

研究文献可以补充当代教科书之不足。教材内容是有限的,阅读文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补充教科书的缺陷。如第5、6、7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介绍的内科病证分别为49、55、52种,当代中医内科学的巨制《临床中医内科学》包括急症与外感热病在内也不过144种。而宋代《圣济总录》仅“诸风门”记载的病证就超过70种,其中多数内容当代临床皆可见到,故有实用价值。

从文献中寻找新知识的增长点。古代文献是历代医家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宝贵经验甚多。如旋覆花,古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的说法,但笔者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发现古代医家常用其治疗头痛,初不以为然。盖因李东垣《兰室秘藏·头痛门》说:“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高之上,惟风可到也。”旋覆花性降,故无用于头痛之理。但历久而遇头痛之难治者,尝试用旋覆花时常收效。其实,头痛而用降下之品,非止旋覆花,清茶当是其代表;且头痛病机非止一端,旋覆花之治头痛,总以内伤者为宜。由此诚信“古人不欺我”,而读书总要知其所以然。

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临床研究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既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也可以为临床研究发现新课题。青蒿素的研究过程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融会新知是文献研究的重要方法

文献研究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如“雷头风”一病,许多医籍包括《中医内科学》均有记载,“头痛而起核块,或如雷之鸣也”。结合临床,最为常见的是发生于老年人的颞浅动脉炎。本病头痛剧烈,颞部可触及肿胀的颞浅动脉,触痛明显,此为“核起”,其头痛甚而难忍,阵阵发作,如雷之鸣,故名“雷头风”,古方清震汤加减有良效。通过研究古文献,可以对“雷头风”的表现、病机、预后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猜你喜欢

  • 口腔灼热、舌头麻,灼口综合症

    第一点就是口腔舌体灼热疼痛,舌头啊就像被开水烫了一样,口腔黏膜也是这种感觉,早晨一起来,这个症状就开始了,一直到晚上,这一天没有好受的时候,逐渐的加重,到晚上睡觉了,我算解脱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又是这样的一个临床表现。所以说大家来看一下,通常

  •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怎么办

    她是一位49岁的女性患者,为什么强调年龄,因为这个女性患者来了就讲了,说我有这种子宫肌瘤,也有腺肌症,然后你说我都到这个年龄,马上绝经了,杨大夫你就帮我控制一下,把我这症状缓解缓解,如果绝经了,它不再长了,有就有,那我也不想挨刀动手术了。我

  • 顽固性头痛,疼痛位置不固定是怎么回事?

    这个患者,说来也是一个巧合,我是给他家属看病,然后他陪着来的,他就跟我说了这个头痛的问题,他说我这个头痛,几乎疼了20多年了,每天都疼,也尝试了很多的治疗办法,那么这个中药能不能治,我就跟他讲,你可以跟我聊一聊,然后,尝试用中药去解决一下这

  • 靶向药物的副作用

    这位患者口服的是埃克替尼靶向药物治疗效果非常的好,但是出现了副作用,第一就是反酸,烧心,胃特别的不好,自从吃上这个药物之后,胃特别的难受,反酸,水,烧心,甚至有一种灼热疼痛的感觉。再有,大便溏薄,大便不成形,一天两三次,这也是之前所没有的。

  • 胃胀心烦中药调理

    这是一位老年患者,他来诊的时候,伴有的一个症状就是什么?胃胀,胃疼,胸闷,嗳气,老胃病了,很多年了,就是这个心口窝下边特别的胀,吃点东西更加严重,有的时候还伴有疼痛的感觉,用他的话讲,心口窝下边按着都是非常硬的一个状态,这块胀领着胸都是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