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儿童药已不再良药苦口

儿童药已不再良药苦口

爱喝牛奶、果汁,更不爱吃饭菜,两岁的小贝贝成天念叨着要“吃药药”;4岁的小雨更厉害,趁着家人不注意,竟将一盒10小袋的补钙药一口气冲了喝下……曾几何时,吃药令家长烦恼、孩子害怕。如今,竟不再是苦差而成为乐事。

讨孩子喜欢的儿童药

“让孩子吃药更容易,应该是医药科技的一大进步”。省妇幼保健院药剂科主任钱廷元介绍说,近两三年,市场上的儿童用药变化颇多,首先就体现在外包装上。几乎所有儿童用药的包装都色彩鲜艳,还有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图像。一种小儿消化用药,包装盒就设计成魔方玩具;某补钙冲剂的包装盒,则是个精致的小手提袋。这些花花绿绿的药,令小朋友爱不释手,再也不会对药感到恐惧了。

在外形讨好的同时,剂型也是儿童用药的另一“卖点”。武大人民医院主任药师周延安介绍,以往的药物主要针对成人,9成以上没有儿童专用剂型,有的甚至要先把成人药研碎,再酌量给孩子服用。喂一次药,往往是孩子哭、大人累。现在,绝大多数小儿用药都是冲剂、干糖浆、口服液等,非常便于婴幼儿服用;好多药物还配备了精确到0.1毫升的喂药器、量筒等,这样家长很容易掌握服用剂量。

而儿童药品最大的变化,当数各种矫味剂的广泛使用。为了去除药物本身的异味(如铁剂有股特殊的腥味,治疗腹泄的蒙脱石则有股涩味),在药品里加上环糊精等矫味剂,不仅可有效掩盖异味,还能减少药物对肠胃的刺激。而多数厂家使用矫味剂,只为改善口味。加入蔗糖、蜂蜜等,会使药变得香甜;加入各种香精,能让药具有草莓、香蕉等水果味。这些工艺上的改进,已经普遍应用于儿童药品制造。

改进带来新问题

对这些改进,一些专家有自己的看法。中南医院药学部方世平副教授介绍,一些药膏、散剂在改制成口服液时,因部分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在提取炼造的过程中,这些成分就会丢失。如某种常用的婴儿消化药,传统散剂有一种苦味,现在,有的药厂在其中添加蜂蜜后,制成口服液,味道非常好,但疗效大打折扣,“不管怎么说,疗效才应是药物的第一要求。”

该院儿科付学东副教授说,口味过于香甜,会让孩子养成嗜甜味重的不良习惯,也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如有糖尿病家庭遗传的宝宝,应特别注意糖分的摄入;再如腹泄的宝宝,糖则可能加重症状。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已做了改进,如将蔗糖改为木糖醇等,以期减少“副作用”。

专家们提醒说:“是药三分毒”。儿童的排毒解毒功能尚不健全,更应严格控制服药剂量,否则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血系统及胃肠道等造成损害。

猜你喜欢

  • 攻补兼施治疗尿毒症

    钟志明 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张某,男性,65岁。2011年5月12日由家人护送来诊。患者素有泌尿系结石史,先后在湖南某医院历经3次碎石,但结石未能排出,双肾仍然积水。刻诊:患者脸色青灰,口唇青紫,神疲乏力,少言寡语,表情淡漠,时有恶心呕吐。大

  • 外寒内湿案——王和伯治疗秋燥胜气病医案(2)

    张男。脉象浮紧,重按细滞,舌苔糙白,口干饮多,脘闷不舒,二便均少,寒热头痛,遍体酸疼,是太阳之经,为风寒所束缚,阳明之腑,有湿浊之蕴蓄也,当用表里两解之。川羌活一钱,防风一钱,紫苏一钱,陈枳壳一钱,广皮一钱,赤茯苓四钱,焙黄菊钱半,丝瓜络二

  • 路志正调理脾胃法特点

    郭世岳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侍诊国医大师路志正,总结其调理脾胃法的特点如下。调理脾胃注重升降调畅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主,胃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纳运正常,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充养机体以为后天之本。脾胃升降失和,化源不足则

  •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浅探

    郭晓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毒性心肌炎通常以心悸,心前区痛,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气短不足以息,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多种疾病相关。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如《黄帝内经》中即有“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 自拟方治血管性皮肤病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基本方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案例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