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端午节的艾叶与我国古代蚊香的发明

端午节的艾叶与我国古代蚊香的发明

蚊子是我国人民非常讨厌的一种“吸血虫”,在夏天常常扰得你整个晚上不得安宁。尤其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一到傍晚,蚊子就如形似影,团团围在你的身旁,伺机攻击,弄得你怒火中烧而又无可奈何。人们对这种虫子之厌恶由来已久。宋代著名学者欧阳修写的“憎蚊”诗中说它们:“虽微无奈众,惟小难防毒”;让人感喟“熏之苦烟埃,燎壁疲照烛”,就突出表达了人们的这种观念。

为了防止蚊子的祸害,人们逐渐发明了蚊帐和蚊香。其中蚊香的发明可能与古人端午节的卫生习俗及烧香祭祀的习俗有关。《荊楚岁时记》记载:“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之户上,禳毒气”。早年端午节人们除在门口插上艾草外,还常浸泡雄黄酒涂在身上。这样做可能使空气清新一些,其次还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记得年幼的时候,母亲在端午节往我额头点雄黄酒的时候就说可以防止蚊子咬。当然一般家长还会给自己的孩子挂上一个香袋,再吃一些蒜头以增强防病和驱虫的效果。

另外,蚊香的发明可能还与古代烧香祭祀的习俗有关。众所周知,我国很早就开始了烧香祭祀的习俗。

最早记载这一习俗的是《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意思就是周人通过燃烧一些柴火冒烟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后来《周礼·春官·大宗伯》记有大宗伯之职包括:“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注:“禋之言烟。”当然,那时烧的还不是后来的香,只是一些柴草和布帛。《周礼·天官》有“祭祀,共萧茅”的说法。这里的萧是一种香草。大约汉代开始有真正的烧香,因为汉代出现了香炉。此外,史籍记载,汉代曾有通过焚烧“月至香”以“避疫”的记载。说明烧香从“与神明沟通”到“避疫”,香随材质的变化,功能也在扩大,因而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以“驱蚊”为目的的“蚊香”似乎也在清理之中。

蚊香出现的具体时间现在还不太清楚。从上述欧阳修的诗中可以看出人们已用烟熏的办法驱蚊。不过,欧阳修的诗中没有提到用何种材料产生烟雾。根据笔者看到的资料,原始的蚊香出现在宋代。根据宋代冒苏轼之名编写的《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这应当是较早的“蚊香”。其中提到的材料是很有意思的,雄黄是硫化砷矿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广泛的杀虫剂。书中还提到制作蚊香时,于端午节时取材,不禁让人联想到“蚊香”的与这个节日的插艾草和使用雄黄酒有某种关联。

明末的《谭子雕虫》一书记载:“蚊性恶烟,旧云,以艾熏之则溃。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鳗鳝鳖等骨为药,紙裹长三四尺,竟夕熏之”。上述记载说明古人确实曾用端午节悬于户外的艾作熏蚊的材料。当然这种“蚊香”的产生,在制剂技术上可能还跟艾在针灸术的用途产生的启发有关。根据宋代《本草衍义》记载:“艾叶干捣筛去青渣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炙”。很可能是在这种“硫磺艾炙”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使人们联想到将浮萍干末加雄黄粉制作出实用“蚊香”。

宋代的蚊香在清代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有关这点笔者没有查到国内的文献资料,但从一个近代来华采集茶种的英国人福琼(Robert Fortune)的著作《居住在华人之间》(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中看到有关记载。1849年,这个英国园艺学者在从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的途中,由于气候炎热潮湿,他和随从都被蚊子叮得整夜无法合眼。后来他的随从购买了一些当地人使用的一种蚊香,这种蚊香对驱杀蚊虫很有效。后来他把这一信息带回欧洲后,引起西方昆虫学家和化学家的极大兴趣,纷纷询问他这种蚊香是由何种物质所合成。后来,他在浙江定海了解该蚊香的配方,发现此种蚊香由松香粉、艾蒿粉、烟叶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尽管中国古代已经有蚊香,但进行技术革新并使之进行工业化商品生产却是由外国人首先进行的,这说起来不免让人遗憾。

猜你喜欢

  • 艾草茶治疗口臭

    偶尔的口臭可以通过刷牙、漱口和调整饮食来去除。但如果口臭经常发生,很可能是疾病或身体不适。诱发口臭最常见的因素是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往往会产生大量腐败的气体,如肠胃阻塞,如便秘、胃胀、腹胀、腐烂的气体会通过食道、口腔排气,从而形成所谓的

  • 飞蚊症 - 诊断与治疗

    ► 飞蚊症是什么?眼睛的飞蚊症大多属于正常的老化现象,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变,例如视网膜脱落,眼睛发炎等。► 飞蚊症有什么病症?视线范围内出现点状、线状、网状、水泡状,半透明或透明物件或看东西时,发现灰黑的点状或呈线状影像,随著眼球的移动,慢

  • 抑郁症 - 诊断与治疗

    ►抑郁症是什么?过去常被称为神经衰弱,属于轻度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会出现障碍,导致身心失衡,情绪会继续抑郁,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思想会变得消极,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抑郁症的定义是:患者持续两周以上,有五个或五个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 夏天防风湿,生活小细节

    脾胃护理。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的基础,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主要运输水液。水分的产生不仅与脾胃密切相关,而且最容易对脾胃功能造成损害。因此,风湿病患者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脾胃,平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嗜酒、吃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尤其是贪凉喜冷。

  • 立夏养心,观花饮茶

    夏天属于火,与心相对应,所以夏天要注意心灵的调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天要心平气和,保持快乐快乐的心情,让胸怀宽广,精神饱满。对待外界的东西要像含苞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