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

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

本病是以皮下脂肪组织小叶间隔内细小血管受累为主,产生结节性皮肤损害为特征的过敏性血管炎疾病,病程慢性,反复发作。

损害往往先发于青壮年女性小腿,而后至大腿及臀,发于上肢极少。基本损害为如杨梅或更大的皮下结节,自数个至10余个不等。散在分布,无局限于伸面或屈面倾向。大多数呈淡色、鲜红或皮肤色,病期久者也可呈暗红或紫红色,压之可退,结节消退或遗留少许色素沉着斑,无破溃及相互融合倾向。不同程度疼痛和压痛,自觉小腿酸胀、疼痛、无力,伴水肿时尤甚,行走及站立时加重,或有膝、踝关节疼痛,但无红肿。全身性症状视发病缓急及损害多少而不同,一般有疲乏、困倦、头痛或 食欲不振等。大多数病例不发热,少数病例夏天低热、劳累后升高或于结节出现之前后几天内高热,也有呈寒热往来之状者,无持续高热病例。多于春末夏初发病,秋后减轻,冬天缓解,如此季节性地反复发作,持续几年至10余年不等,也有间隔几年发作者。病期越长,损害越多,均无内脏损害表现。

本病病因不明,而发病可能与多种变应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性有关,如扁桃体炎及龋齿等慢性感染性病灶及部分病例存在陈旧性肺结核和颈等部位的淋巴结结核病灶,其OT试验多呈强阳性反应,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可不再发作,因而结核过敏是其原因之一。由于损害主要发生于下肢,故血液动力学影响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发现,诊断本病以临床表现为主。其组织病理改变有如下特征:基本病变是皮下脂肪小叶内及其间隔间以淋巴细胞侵润为主的毛细血管和细小静脉炎,并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同时可见组织坏死和肉芽肿形成。本病是与结缔性红斑和硬红斑不同的独立疾病。

中医将次类病归于“梅核丹”等范畴。湿认为是热蕴于脏腑之内,寒湿侵袭于外,热与寒湿腥蕴结,致脉络痹阻或经络瘀结、气血凝滞而发病。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视病因、病变性质及其发病机理而定,如与结核病关系明确者,以抗结核药物治疗为主,效果较为满意;病因不明者,可用消炎疼、强的松等治疗,但不能长久用。应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中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60例,痊愈41例(68.3%),显效12例(20%),好转6例(10%),无效1例(1.7%)。总有效率为98.7%。

猜你喜欢

  • 煎好的中药能放几天呢?

    很多的朋友平时由于工作繁忙,在喝中药的时候喜欢一次性煮出好多来,然后用专业的塑封袋进行包装以后储存,然后平时在喝的时候,取出一份进行加热,这样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但是中药材长时间的存放以后,它的药效可能会有所下降,并且还可能会出现有霉变的可能

  • 铁苋菜价格与食疗功效

    铁苋菜,是乡下田间地头常出现的一种植物,很多农村人常把它当做下饭的菜吃,但是普通人却不知道铁苋菜也是一种很好的药物,铁苋菜:别名人苋、血见愁、海蚌含珠、撮斗装珍珠等,属大戟科铁苋菜属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以全草

  • 麻黄素是毒品吗?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黄麻素,人们对它褒贬不一 ,很多人对它产生抗拒和厌恶,其实只是因为我们对它认识不够全面,麻黄素是麻黄(Ephedra)中所含的生物碱,在古代中国医学的《伤寒论》中巳作为生草药用于治疗,1887年由长井长义进行了结晶分离,本

  • 一起了解下麻黄桂枝汤

    我们常说的中药其中有些是由很多不一样的药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药材虽不同,但组合在一起却对治疗疾病有着更好的疗效,麻黄桂枝汤就是由不同成份组成的一种中药,它对人的身体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被广大的朋友们所信赖和推崇,麻黄桂枝汤在医学上也同样发挥

  • 知道麻黄根和麻黄的区别在哪吗?

    大家一看名字,麻黄根和麻黄根本就是一种东西嘛,名字相像的物种有许多,然而他们有时并不是同一种植物,就像麻黄根和麻黄两者的功效截然不同;我们来看一下麻黄根和麻黄的区别,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能利水消肿;麻黄根,治阳虚自汗和阴虚盗汗;两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