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经行前后身痛

经行前后身痛

【概述】

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周身、腰腿及关节酸痛,统称为“经行前后身痛”。如此期出现轻度腰酸背痛或关节酸痛者为正常情况,当症状严重,影响工作或生活时作为病证。多见于育龄期和青春期妇女。治疗效果好。本病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

【病因病理】

1.气血虚弱 平时气血不足,行经量多如崩,气血尤衰,络脉失养而致。

2.肝肾亏损 平素肾虚,经行失血,肝肾益虚,肝不养筋,肾不固腰而致。

3.寒湿阻络 平时寒温失宜,经行之际卫虚营弱,如受寒贪凉,寒湿之邪入络,气血凝滞而致。

【诊断要点】

1.根据周身性酸痛,尤以腰及关节酸痛明显,经后消失,妇科检查或B超都提示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即可诊断。

2.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颈椎、腰椎增生等疾病鉴别。

【辩证分型】

1.气血虚弱 经行及经后遍身隐隐酸痛,经量多,色淡红,面色萎黄,头晕乏力。香淡,脉细弱。

2.肝肾亏损 经期及经后周身酸痛,腰膝酸软,头晕乏力,经量多。苔薄,脉沉细。

3.寒湿阻络 经前及经行全身冷痛,行动不便,热敷痛减,经少不畅,色紫,或腹痛。舌紫暗,脉涩。

【分型治疗】

l.气血虚弱治法:益气养血和络。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15克 炒白术12克 白茯苓12克 当归9克 大白芍12克 熟地12克 鸡血藤15克杜仲10克 怀牛膝10克 桑寄生12克 炙甘草3克 仙鹤草15克 阿胶9克(烊冲)2. 肝肾亏损治法:养肝益肾和络。

方法:调肝汤加减。

当归10克 淮山药12克 炒白芍12克 丹参10克 山茱萸9克 巴戟天9克 独活9克桑寄生12克 桂枝5克 杜仲10克 鹿角胶10克(烊冲)加减:经血多者,加旱莲草12克、阿胶9克(烊冲);关节痛者,加首乌藤12克、鸡血藤12克。

3.寒湿阻络治法:温经散寒和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

独活9克 桑寄生12克 防风9克 细辛6克 桂枝5克 当归10克 茯苓15克 川牛膝12克 秦艽9克 仙灵脾9克 益母草12克加减:小腹冷痛者,加文叶9克。

【中成药】

1.华伦再造丸 每日2次,每次1粒,吞服。用于关节痛者。

2.鸡血藤片 每日2次,每次5片,吞服。用于各型关节痛者。

3.麝香止痛膏 每日1次,每次外敷酸痛部位,如腰或关节部位。

4.宝珍膏 外敷。

【简便方】

1.苏叶9克、桑枝15克,每日1次,煎服。用于寒湿阻络者,经前2~3天服。

2.仙鹤草30克、鸡血藤15克、首乌藤12克、杜仲10克冰煎服,每日2次。用于虚证者。

【其它疗法】

1.耳针埋藏 根据身痛部位,分别取腰骶椎、颈椎、肩、膝等穴,用耳针、油菜籽或磁石埋藏。

2.体针 取肾俞、大肠俞、肩箅、合谷、膝眼、足三里等穴,先针后温针。肾俞、足三里也可艾灸。

【注意事项】

1.本病经治疗无效者,必须作有关检查,如妇科检查上超等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全身疼痛等。

2.平时要注意寒温、冷饮,经期尤需禁服冷饮。

3.耳针治疗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埋穴部位感染。预防与处理方法参见《一百天学针灸》的第 213~214页。

4.适当进行体育活动,活络筋骨,调和气血,增强体质,可预防本病发生或减轻症状。

猜你喜欢

  • 黄芪丹参泡水喝有什么好处?

    黄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药材。大家应该对这种药物都是耳熟能详的。还有一种中药材,也是非常的出名的,这种中药材的名字叫做丹参。丹参,是一种红褐色的药物。这两种中药材的功效都是非常的多的。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了强强联手,更可以帮助自己。于

  • 严重失眠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很多人都可能有失眠这种现象,比如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轻微的噪音就会将我们惊醒,移动设备惊醒之后,想要再进入睡眠状态,就很困难,晚上睡觉的时间变得很短,并且睡觉的环境也不是特别好,比如睡觉的环境当中有轻微的噪声或者是有光线刺激。那么失眠之后究竟该

  • 什么中草药泡脚好呢?

    相信我们都有睡觉之前泡脚的习惯,对于睡前泡脚其实有很多的好处,能帮助我们缓解一天的疲劳,对于很多患有疾病的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我们都知道中药材其实有很多的功效,所以现在的人们常常利用中药材泡脚,对于不同的中草药其实效果是不同的。那么

  • 耳鸣的中药治疗方法

    耳鸣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疾病了,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居多,但是在最近几年来,很多的年轻人也出现了耳鸣的症状,大家不要小看这个症状,发现了以后需要及时的来治疗,不然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治疗耳鸣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很多的人都比较信赖中医的治

  • 石决明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

    石决明大家应该都没有听说过,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药药材,主要起到的功效是能够帮助平肝去热,对眼睛也是有很多的好处的,现在有很多的中医师,非常常用这种中药,来治疗一些疾病,但是在这些中药方剂的使用过程中,自己应该要怎么样运用才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