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胆囊炎针灸诊疗技术

胆囊炎针灸诊疗技术

胆囊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胆囊炎是指由细菌感染、高度浓缩的胆汁或反流入胆囊的胰液的化学刺激所引起的急性胆囊炎性疾病。临床特征是发热、右上腹痛和压痛、呕吐,白细胞增高等。慢性胆囊炎系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多与胆石症同时存在,少数为非结石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病证。本病患者女性多见,尤其是中年、肥胖者。本病属于中医的“黄疸”和“胁痛”的范畴。

病因病机

胁痛的产生有实证虚证之别,实证由于气滞、瘀血、湿热等实邪闭阻胁肋部经脉,不通则痛;虚证由精血不足,胁肋部经脉失养而致。

黄疽的发生与感受疫毒湿热之邪、饮食所伤、肝胆湿热、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涉及脏腑主要是肝、胆、脾、胃等。若中阳偏盛,则湿从热化而成阳黄;中阳不足,则湿从寒化而成阴黄。

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急性胆囊炎多为实证,慢性胆囊炎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1.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动而增减,胸闷,喜叹息,得嗳气及矢气则舒,纳呆食少,脘腹胀满;苔薄白,脉弦。

2.瘀血阻络:胁肋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沉涩。

3.湿热蕴结:胁肋胀痛,触痛明显,拒按,口干苦,胸闷,纳呆,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4.肝阴不足: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咽干口燥,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基本治疗

[治则]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处方]胆囊穴、三阴交、肝俞、胆俞、至阳。

[加减]气郁加行间;湿热内盛加足三里、阴陵泉;发热大椎、曲池、合谷;胆绞痛加期门、章门、阴陵泉;胸满加膈俞、内关。

[操作]急性胆囊炎,根据不同证候类型,每次选取3~5对穴位,针刺得气后,反复提插捻转,行强刺激,或加电针,以加强刺激,频率120~240次/分,强度宜由弱而强,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40分钟,间歇行针,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2次,7次为一疗程。慢性胆囊炎,一般先针远道穴位,再针腹部穴位,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手法宜轻,隔日针灸一次,15次为一疗程。

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

[取穴]胆俞、足三里、中脘、胆囊穴。

[操作]所用药物为红当川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每次选取2~3对穴,针刺得气后,每穴注入药液3~5毫升,以上治疗主要用于急性胆囊炎,每日1~2次,7~10次为一疗程。

2.耳针

[取穴]神门、胰、胆、肝、肩、交感、内分泌、十二指肠、脾。

[操作]选择2~4个反应较敏感的穴位,用针刺治疗。急性发病,则用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间断行针,以加强刺激;如为慢性发作,则行中低强度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7~10次为一疗程,两耳交替使用。亦可用王不留行籽作耳穴贴压,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2~3天更换一次。

3.激光针

[取穴]日月、期门、阳陵泉、胆俞。

[操作]用于急性胆囊炎以胸腹部穴位为主,慢性胆囊炎胸腹部穴和远道穴位配合使用。用氦一氖激光器直接照射所选穴位,波长为6328埃,光斑直径3厘米,每穴照射5分钟(慢性)或10分钟(急性),每日治疗1~2次,7~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急性胆囊炎症状重、病情急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积极治疗,以免反复发作。

3.宜选用低脂肪饮食。

(摘自《农村实用针灸技术》)

猜你喜欢

  • 头疼对应的脏腑不同,教你对症止痛

    最常见的咱们就是头后的疼痛,就是后脑勺这个部位,那么它对应的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一般这个部位疼痛,都是跟外邪侵袭有关,或者是风寒侵袭,或者是风热侵袭,袭扰了膀胱经,出现了这个头后的疼痛,因为后脑勺这部分,就是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的部分,治疗上,一

  •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究竟哪个更重要?

    但是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病人,这个病人空腹血糖控制得很好,但是餐后血糖,他根本就没有监测,因为早上起来比较容易能想起来,早上起来没吃饭的时候,刚起来在床上的时候就可以给自己测一个血糖,然后吃完饭需要到两个小时的时候再测。这个情况就

  • 血糖高怎么降血糖?

    大家好,这个糖尿病,我们中医把它叫做消渴,本质上来讲,它是以阴虚为主的一系列并发症。那么有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等,那么总的来说是以气阴两虚为主的这么一系列的症状表现,那有些病人服用了很多降糖药,或者已经开始扎胰岛素了,但是这个血糖始终降

  • 如何判断阴虚?阴虚有什么症状表现?

    咱们这个人体,就好像大树一样,阴是什么?阴指的是阴液,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液,气属阳,水属阴,那阴虚就是说我们的体内的水少了,就像大树一样,如果雨水少了,首先会表现出什么呀?就会表现出枝叶干枯,叶黄了,枝干变脆了,树叶上的水分变少了,表现到人体

  • 嗓子总有痰怎么办

    大家好,中医讲的痰,通常痰湿并称,首先是有湿,湿聚成痰,那么湿和痰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是跟肺,脾,肾三脏有关,我们常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痰湿的形成跟这三个脏腑的功能异常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肺部生痰,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