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柳长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编者按:保护非物质遗产是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提出的重大战略问题,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开展了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级各地积极响应,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作为一种新事物的出现,社会公众对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为什么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要保护的是什么,如何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认识并不一致。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柳长华教授主持“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栏,解读上述一系列问题。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三十二届大会,表决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保护模式。强调保护传统文化,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2004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该公约,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等相关文件,保护工作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社会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认知迅速提高。

中医是中华民族创造、传承的关于自然、人体、疾病的知识和实践体系,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约》中“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范畴。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巨大的文化、经济价值,是一个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5年开始开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和办公室,具体负责保护与申报工作,以申报国家和联合国名录工作为突破口,达到以申报促进保护的目的。2006年5月,委员会组织传统医药类项目申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进入国家名录,包括“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共9个项目入选,成为中医申遗工作突破性进展的里程碑。公布以后,得到了行业内外学者以及民众的高度认同和赞赏。2007年6月,委员会组织了“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工作,经文化部组织专家论证,共有29人被确认为首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国家名录中传统医药类项目扩大至47个,有53位专家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申报中医项目进入国家名录的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中医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2009年制作完成了申报书文本和电视片等申请材料,上报文化部。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近年来,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也得到了积极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别于2007年与2009年,在北京、成都举办三次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展览,并配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答、培训、研讨活动,广泛地宣传和展示了中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了人们对于中医博大精深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了解,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自豪感,各项活动取得很大成功,社会影响很大,并分别荣获“太阳神鸟金奖”和“文化部遗产日奖”。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已推广开来。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重要文件颁布,对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规划,要求“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我们应该按照文件要求,深入开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研究,组织各保护项目开展申报、传承、保护工作,构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保护范围与主体,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进一步开展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保护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凝聚社会共识。

链接:柳长华教授简历

柳长华,男,1954年生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9年7月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1983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2001年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科带头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研究。

2005年起主持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申报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成功地将中国传统医药作为一大类申请进入国家保护名录。创造性地提出“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等八大类别,为以后的申报与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主持中医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并指导各保护单位开展工作,研究构建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由于业绩突出,2007年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 明医理 辨证准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1)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编者按:膏方又称膏滋,系指药材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辅料制成的半流体或固体制剂,是中医的传统剂型。随着近年来膏方热的广泛兴起,膏方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庞国明教授就

  • 麦门冬汤方证浅析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

  • 自拟方治湿疹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湿疹是一种变态性疾病,临床比较多见。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湿疹之名,但对有些疾病的记载与湿疹相符合,如“奶癣”、“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其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有关。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或素患

  • 表里两解治内热

    蒋玉清 安徽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李某,女,68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热明显,脸红发热,纳可,心烦,汗出恶风,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无力,舌红苔白干,脉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两解二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晒

  • 滋肝肾愈中风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储菊花,女,74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晨起即感右侧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口眼歪邪,口角流涎,继之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关节酸痛,卧床不起,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证由血虚气弱,络脉空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