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治疫祛邪话解毒

治疫祛邪话解毒

盛增秀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医治疫源远流长,经验十分丰富,究其治法,大体包含祛邪与扶正两大方面,其中解毒之法,堪称是祛邪法中重中之重,常贯穿疫病治疗的始终。

中医治疫历来注重解毒,解毒法在疫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仲景《金匮要略》以升麻鳖甲汤主治“阴阳毒”,方中主药升麻,《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解百毒,辟温疾瘴气邪气。”可见本品功擅解毒疗疫。受其影响,唐宋时期治疗温病瘟疫的不少名方如《外台秘要》地黄汤、七物升麻汤,《伤寒总病论》知母石膏汤、石膏葱白汤,《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等等,其组方中均用升麻。金元时期,温病学的开山鼻祖刘河间治疗温病(含温疫)很重视清热解毒,所制防风通圣散有显著的清热解毒之效。明清时期,运用解毒法治疗瘟疫有了重大进展,邵登瀛《瘟毒病论》专列“疫重解毒”篇,强调“古人治疫,全以解毒为要。”诚得治疫之真谛。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喻嘉言《尚论篇》明确指出治疫“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其解毒之法,于上、中、下三焦之病证,一以贯之。迨余霖《疫疹一得》出,更把解毒的理、法、方、药推向极致,创制清瘟败毒饮熔白虎、黄连解毒、犀角地黄三方于一炉,其清热解毒之功效无以复加。林珮琴《类证治裁》概括前人治疫经验,一言以蔽之曰“总解温热时行内外热毒”。可谓言简意赅,得其要领。

观历代治疫名方,诸如荆防败毒散、三黄石膏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人中黄丸、清热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甘露消毒丹、银翘散、化斑汤、清营汤等等,其组方均突出解毒,无怪乎上述不少方剂以解毒、消毒、败毒名之,其用意可想而知。

现代治疗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手足口病等,仍广泛应用解毒之法,取得了显著疗效。

我们曾对国内所报道的127个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方剂组成药物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内服药物主要有板蓝根、连翘、黄芩、银花、柴胡、甘草、僵蚕和牛蒡子;外用药物中大黄、青黛、冰片、黄柏最为常用,不难看出清热解毒在本病治疗上的重要地位。近贤黄星垣教授曾提出“邪毒致热说”,认为温病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毒不去则热不除,变必生,治须紧紧抓住解毒一环,并贯彻于治疗的全过程。这个观点的提出,使解毒法在急性传染病临床上的应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疫病有寒疫和热疫之分,因此在解毒法的应用上,亦当区分散寒解毒与清热解毒两大类,前者的代表方剂如荆防败毒散、五积散、圣散子等,后者的代表方剂如银翘散、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等,两者不可偏废,不能将解毒法仅囿于“清热解毒”一面。

猜你喜欢

  • 头上爱出汗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就分别给大家讲一讲,每个人他的病因不同,体质不同。第一种是湿热性出汗,这个患者体内湿气比较重,加上蕴久生热,这个热邪蒸腾这个湿气到达面部产生了出汗,那这样的病人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因为湿气比较重,可能总感觉头面部或者这个头发上湿湿乎乎

  • 口腔溃疡的治疗方法

    有些病人他会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好几年。所以今天跟大家说一说这个病,西医通常会把它认为是维生素缺乏,但是很多患者我也问到了,就是补充了很多维生素,多种维生素B,族维C啊,都吃了很长时间,但是仍不见好转,病人才来寻求中医治疗。

  • 更年期的症状有哪些?怎么调理?

    女性进入更年期呢,由于基础水平的下降,从中医角度讲由于肾气,肾阴肾阳的水平的降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首先就是心烦易怒,这些患者会表现出来非常心烦,容易生气,一点小事儿啊就容易发火,看自己的老公,看自己孩子,越看越不顺眼,总想挑毛病。另外呢,

  • 荨麻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

    荨麻疹常见的症状主要就是风团和瘙痒,所说的风团是什么呢?是这个皮肤啊,成片的凸起,这个摸的时候会明显感到这个皮肤局部出现了凸起,甚至是很厚的一层,伴随着瘙痒哪儿痒,一挠出现成片的风团,非常痒,甚至痒的这个睡不着觉,痒的钻心。荨麻疹这个疾病,

  • 肚子响,胀气,还放屁,是怎么回事

    这个肚子咕咕响,总排气多是怎么回事儿呢?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肚子总咕噜响?为什么排气还多呢?其实不管是胃还是肠出现这种咕咕声呢,其实就是一种气过水声,或者是通过那种比较稀的食物或者分辨的时候产生的这个声音。中医认为呢,它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