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

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

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对某些中医理论理解地不够全面、深入,说法也不够确切,故笔者提出应正确解读有关中医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

为了强调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即《黄帝内经》所言之“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笔者认为单独从《素问·四时调神大论》篇的语境中拿出这么一句来谈容易让人断章取义,以为中医总能“防患于未然”,中医不治“已病”专治“未病”。显然不是这样的。中医不仅重视治“未病”,也同样重视“已病”之病的治疗。《黄帝内经》所言之“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当是指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也讲究辨病论治

中医治病是讲究辨证论治的,也有不辨病论治的情况。如《伤寒论》中所言的“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脉沉者,急温之,四逆汤主之”、“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或病人有恶心、呕吐之用生姜、半夏降逆止呕,有大便秘结之用大黄通下大便等的随症加减治疗,都是对症治疗。再如用某验方治疗某病,及针灸学上采用阿是穴治疗某处的疼痛等等,也都属不辨证论治。因此,我们应该知道中医同样有对症论治、以验方论治等不辨证论治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宣扬中医理论。

中医治病原则是虚则补之

中医治则一贯强调“虚则补之”,好象只有正气亏虚的时候才能用补药。那么正气不虚的时候有没有用补药的情况呢?其实也是有的。如《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证、旋复代赭汤证、黄连汤证及柴胡桂枝汤证等等,皆并非虚证却都用了参、枣、草之补益剂组合。其用补益药的目的当不是为了补虚而是为了祛邪。意同敌我双方交战,我方兵力虽不弱,但若再增些援兵的话就更有把握战胜对方取得胜利。所以,应知即使正气不虚也可用补药,切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类的惯性思维。

中医诊病原理是司外揣内

中医学讲求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诸内,必形于外”,故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时候一贯应用“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方法。其实中医学还有“司内揣外”的诊病方法,只因论述较少,而不为人熟知。《灵枢·外揣》篇云:“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所谓“司内揣外”,是指根据患者已知的体内的某处病变来推测其外部当出现的症状、体征。比如说我们知道某人患有肝病,而肝位于胁部,与胆相表里,其脉弦,肝病常累及脾胃等等,由此我们就揣测他可能会有胁胀、胁痛、口苦、弦脉及一些脘腹不舒等症状,从而对这些方面特别留意,通过体内病变和外部表现的互证来更好地认识、治疗疾病。(赵桂芝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 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

  • 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应注意的问题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

  • 痛经药膳方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症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相鉴别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养神补心安眠类对药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