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瑶医清源(5)

瑶医清源(5)

四、医药与卫生习俗相结合

卫生习俗,它反映了瑶族人民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健康部分,成为瑶族医药重要内容之一。

瑶族大多高山为居,迁徙频繁,游耕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深山老林,药物资源却十分丰富。勇敢勤劳的瑶族人民,利用本地的药物资源防病治病、保护健康、繁衍后代的经验是很丰富的。然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无法对丰富的医药卫生经验进行文字总结,传给后代,卫生习俗则成为一种特殊的记载和传录方式,至今不少地区瑶寨仍沿用不衰。

(一)门边插青叶

在金秀等一些瑶寨中,凡是家中添丁加口,即在大门边插上一枝青叶,告示外人不准入屋。添的是男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竹叶,是女孩就在门连插上一枝树叶。瑶族人民认为,婴儿阳气未足,接触外人容易“招风引锁”,故不准生人入屋,直至小孩满月为止。

在婴幼儿期,瑶家最忌的是“风”、“锁”(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破伤风及婴幼儿腹泻)。“痘”(指水痘和天花)。早在《开建县瑶僮》中就有瑶人“最畏患痘,有出而染痘者,不得复入”的记载。

门边插青叶实为一种有效的预防疾病措施,对减少许多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作用。

瑶族另一种卫生插青习俗是:家里有人患重病,就用新鲜茅草打一个结,挂在大门边上,暗示别人不要随便进屋。他们认为,病人应忌风避瘴,而生人来时会给病人招风染瘴;另外,认为病人秽气重,在自家大门边插上青叶,别人看见青叶就会自动避开,以免把秽气传给别人,更不带小孩去串门了。这不仅是瑶族人民在生活中养成的美德,也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而形成的对疾病传播及预防的科学认识。

(二)火葬

瑶族的丧俗因地区和支系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过岩葬,现兴土葬。“拉珈”支葬式有3种:成年人火葬,未成年人土葬,婴儿行挂葬,广东连南八排行“游尸葬”。据考,在远古的年代里,瑶族老人逝世,大都装入棺柩设灵堂祭奠,请师公、道师做道场为死者超度,然后火葬。后来由于受到壮、汉族文化的影响,部分地区才改为土葬。但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区的部分瑶族至今仍用火葬。他们认为,人死后,腐败的躯体会散发出一种毒气,这种毒气会污染水源,山林,健康人接触了被弄脏的水源、山林就会得病。他们还认为,那些因痨病(肺结核)、老鼠疮(淋巴结核、鼻咽癌等)和发人瘟(霍乱)而死的人,他们的口鼻中会有孑孓蛆虫涌出,这些孑孓蛆虫不但能使接触死者的人得病,还会通过污染水源、山林而使他人得病。所以凡是生“痨病”、“老鼠疮”及发“人瘟”而死的人,死后立即用煎熟的鸡蛋蒙住死者的口鼻。然后再洗身入殓,做道场,出山在野外火化。火化所用的燃料为送葬者每人带一捆干柴或松枝加上临时就近拾来的干柴,据说用煎蛋堵口鼻,一是堵住孑孓蛆虫不让其散发出来;二是已经散发出来的孑孓蛆虫会附在有香气的鸡蛋上。这既保护了水源、山林的清洁,又方便了后代对遗骨的处理;更重要的是,对那些确患传染病而死的人,经过火化,彻底地消灭了传染源,保护了他人的健康。

猜你喜欢

  • 胆囊结石,先疏肝后健脾,中医帮你轻松祛除

    这个患者来看的时候,这个疼痛有时候有,有时候就没有。平常呢,可能工作总有应酬,吃肥甘厚味,这个胃口也比较壮。然后呢还有就是熬夜,他近半年来就出现这个右胁疼痛,早晨起来口中有异味儿,有时候也有反酸,胃口也有胃胀的表现。做彩超检查的时候就是胆囊

  • 还在脾虚时就补脾吗,结果越补越上火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讲一讲这个脾胃虚补脾,为什么有的人一补就上火,越补越上火,针对这个问题,我今天跟来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建议点赞收藏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症状的人,脾虚跟胃实他俩是一对相对的,当然这个胃实的时候我们就叫脾满了,就是胃堵得慌胀的,

  • 体虚则痛,阴虚阳虚,看看你是哪一种!

    阴虚和阳虚都属于这个叫虚症,常常是并同存在的,也就是说阴虚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有阳虚,那么阳虚到了一定程度也会伴有阴虚,治疗的时候有轻重之分,但不能顾此知彼,那么阴虚的症状很多,包括阴虚盗汗,阴虚五心烦热,但是阴虚热痛是一个特别的一个症状,首

  • 脾肾阳虚从哪调理最有效?

    大家好,在我临床看病,这个脾肾阳虚这个正行,我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容易见到的,无论年轻的患者也好,还是年老的患者,有许多它就是有脾肾阳虚这个表现,关于这个脾肾阳虚,那是先补肾呢,还是先补脾,中医往往讲的是阳虚则寒,那么这一类患者,一般都有怕冷的

  • 肾虚能不能自然恢复

    大家好,今天再跟大家讲一讲这个肾虚,说到肾虚,肯定会有人问,这个肾虚到底能不能自己恢复啊?针对这个问题,我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建议大家点赞,收藏,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症状的人。那么我要跟大家说的是呢,肾虚是有可能自我恢复的。那么首先要看我们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