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华药海》览后管见

《中华药海》览后管见

由冉先德等28位学者编著的《中华药海》(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以下简称《药海》)是目前载药最多的一部巨著。编者在“前言”中称其书有“十大特色”,对读者确有吸引力,使其成为1993年10月份10种科技畅销书之一。由于编者多是从事中医工作的,故对每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都结合医理进行阐述,使医药紧密地联系起来。如《药海》下册(P.348)的毛叶荚,此药在《新华本草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三册(P.348)仅有“叶,外用治风湿骨痛”的记载,而《药海》收录后,用医理阐述为“祛风除湿,用于风湿骨痛,风寒湿痹阻关节、重痛不已。用本品辛散祛风,温能散寒,则湿亦去,故有祛风除湿之功,上述诸证用本品有效”。因此,《药海》作为一部临床参考资料,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因为《药海》编著者多是从医,他们对于药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存在差距,加之工作中的一些疏忽,书中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此,笔者略陈管见,供编者及读者参考。

一、药数统计失误

《药海》言全书载药8488种,由于编者疏忽,少计11种药。该书上册是按药物功能分类,各类药物合计766种,下册是按药名笔画编排,各类合计7733种,两册药数相加应为8499种。

二、资料收集不全

《药海》编者在“前言”十大特色第6条中说:“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药学的经验和知识”,又在第8条中说“本书集90年代以前中药学之大成”。笔者拜读《药海》后,认为书中存在材料收集不全之弊。因有很多药学研究成果及专著,《药海》未见收录。列举几则如下:

1.七叶胆:《药海》(下册P.13)此药仅抄录《中药大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上册(P.16)内容,无药理药化资料,治证极少。七叶胆即绞股蓝,90年代药学界兴起绞股蓝热,在《中草药》等杂志中发表绞股蓝的药理药化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文章,仅1987年至1990年间就有60多篇,关于其含人参甙等成份分及抗癌、适应原作用等资料,《药海》编者几乎无知,致使《药海》七叶胆的内容还停留在70年代水平上。

2.山苏木:《药海》(下册P.136)此条只抄录《辞典》(上册P.183)内容,仅有疏风解表、调经止痛,治皮肤瘙痒及痛经的记载。而《纲要》(第一册P.36)载此药有清热解毒、驳骨,治疟疾、咽喉炎、腮腺炎、跌打损伤及蛇虫咬伤等资料,《药海》均未收录。

3.竹黄:《药海》(上册P.902)资料,内容极少,无采集时月,功效治证简单。而这种药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P.260)及《纲要》(第三册P.733)均有记载,尤其是刘波编著的《中国药用真菌》(P.9)对竹黄的功效治证记载很详,并有采集时月及方法等内容。此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8月出第三版,1986年1月又印刷第二次,发行量为24500册,可《药海》编者却未见此书。上述情况较多,限于篇幅而略。

三、药物重列

《药海》上册(P.70)收载的荫风轮(唇形科植物灯笼草(linopodium polycephalum C.Y.Wu.et.Hsuan)与下册(P.73)所载的多头风轮菜是同一种植物,两者都是全草入药,非同一植物用部位不同而另立名目。这是沿《辞典》之误所致。因《辞典》上册(P.940)所载的多头风轮菜和下册(P.1613)的荫风轮都以全草入药,前者是参考《云南中草药》编写的,后者的资料来自《贵州草药》一书,由于两者使用了两个不同的中文植物名,而学名则全一致,再者《辞典》拉丁学名检索表中只标了荫风轮的页码。由于《药海》编者不注意其学名,以致以讹传讹。

四、学名与药物品不符

1.冬葵子:《药海》(上册P.769)沿《辞典》之旧,将其学名写成Malva verticillata L.此为野葵的学名,冬葵的学名应是M.crispa L.

2.老婆子针线:即透骨草,《药海》(下册P.639)沿《辞典》之旧,将其学名写为Phryma leptostachya L,实际我国分布的透骨草应是其变种P.leptostachyavar.aslatica Hara.

五、学名用异名而未用正名

1.白花蛇舌草:《药海》(上册P.256)的白花蛇舌草学名仍旧用Oldenlandiadiffusa(Willd.)Roxb.现已修正用Hedyotisdiffusa Willd.为正名。

2.灵芝草:《药海》(上册.1640)所载的紫芝学名仍旧用Ganoderma japonicum Lloyd,现将此学名已入作异名,其正名应写为G.sinese Zhao,Xuet Zhang。

3.木棉皮:《药海》(下册P.276)沿《辞典》(上册P.364)之旧将其学名写为Gossampinum malabarica(DC.)Merr.现已改用Bombax malabaricum DC.

六、误药物英文名为拉丁名

1.芒硝:《药海》(上册P.553)此条录于《辞典》(上册P.835),原文有:“原矿物芒硝mirabilite”句,其芒硝后的外文为芒硝的英文名。但《药海》抄录此条时,改成:“拉丁用名:mirrbilite”。实际芒硝的拉丁名应写为Matriisrlfas。

2.白石英;《药海》(上册P.141)此条录于《辞典》(上册P.1419),也将白石英的英文名Quartz改为“拉丁用:Quartz”。白石英的拉丁名应写为Quart2album才妥。

七、误地名和人名为书名

1.竹黄:《药海》(下册P.688)在竹黄药名下言“始载于(浙江)”,同条“各家学说”项亦然。此条系抄录于《辞典》(上册P.902),原意是竹黄之名是浙江省使用的药名。但《药海》却言“始载”,使地名变成了书名。

2.茅:《药海》(下册P.1743)言“始载于(钟观光拟)”,不妥,此药因原无中文名称,钟观光学者首先给其植物拟一个中文名“茅”。而《纲要(第三册P.523)收载此药时称其名为“钟观光拟”,可是《药海》抄录时却言“始载于(钟观光拟)”,使其人名误为书名。因此药为《纲要》首次收载,《药海》抄录时应言“始载于《纲要》”才妥。

八、药名出典不一致

《药海》的内容大多录于《辞典》,而《辞典》是以药名出典标注文献,可《药海》却在这方面存在混乱现象。

1.芒硝:《药海》(上册P.553)言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然而《本经》只有硝石和朴硝,无芒硝之名。如按药物首载而言,还讲得过去,如按药名出典而论则不妥。因芒硝之名始见于《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

2.白苏叶:《药海》(下册P.554)言其“始载于《本草图经》”,如从药名出典来讲,无可非议,但白苏叶即“荏叶”,此药在《别录》已收载。从上述芒硝和白苏叶两个药物所标的文献来看,《药海》是以药物出典为主还是以药名出典为主标注文献?令人难明。

九、脱漏

1.王不留行《药海》(上册P.1161)其药的学名仅有属名及种名(种加词),脱漏命名人名Aareke。

2.山苋菜《药海》(下册P.137)只言“为茜草科植物”,脱漏植物名“短小蛇根草”。此外,误排、漏排现象也不少,如山里红(下册P.137)的学名Pyruspashia Buch.Ham.ex D.Don.被误排成PyruspashiaBucb.-Ham.exd.Don.其中将第一个命名人名与种名连在一起,又将第二个人名的第一个缩写词D改成小写体与ex连在一起,出现两处误排。再者《药海》没有附录药物别名检索表等索引,使用不方便,也是其不足之处。

猜你喜欢

  • 羌活的食疗作用和食用方法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主产于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多于初春及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干燥,切厚片。羌活根茎为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长4至13厘米,直径0.6至2.5厘米。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了间短缩,呈紧

  • 马尾连黄连的区别有哪些?

    马尾连与黄连都是常见的中药材,它们性苦寒,有很好的清热燥湿解毒功效,对于湿热火毒诸证可以相互代用,但是,马尾连与黄连也有所区别,那么,马尾连黄连的区别有哪些叱?下面我们具体的看一下马尾连黄连的区别有哪些。【马尾连与黄连的区别】一、马尾连马尾

  • 苦参的功效与作用你了解多少?

    苦参的功效与作用你了解多少?这问题对于不懂中医中药的朋友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苦参子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很久的历史,因此,它的功效与作用在中药古典里面早有记载,它可以起到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等作用,能治疗很多种疾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苦参的功

  • 委陵菜是什么 委陵菜的功效与作用?

    提到委陵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在日常生活中,委陵菜的身影经常出现,它通常生长在山坡、田野间、路边等地方,俗称为“翻白菜”或者是“根头菜”,它的生命力非常的顽强,而且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今天我们来介绍委陵菜是什么,委陵菜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 苦地丁和紫花地丁有什么区别?

    苦地丁和紫花地丁都是常见的中药材,在生活中,有很多人会把苦地丁和紫花地丁混淆,甚至在临床上,也会出现苦地丁和紫花地丁饮片混淆的的现象,那么,苦地丁和紫花地丁有什么区别呢?为了方便大家辨别苦地丁和紫花地丁,下面我们来看苦地丁和紫花地丁有什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