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三伏天,“血虚”者重养生

三伏天,“血虚”者重养生

常言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年中三伏天是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由此也最需要懂得如何养生保健。市中医院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刘勇说,三伏天,“血虚”者更应该注重养生。

“血虚”者三伏天易生病

小卢这两年都觉得身体不太好,有时候蹲下后站起来感觉头晕、眼睛看不清东西;有时候突然换个姿势,也会感觉脑袋晕晕的。最近没有做什么事情,还是感到浑身无力,心里烦闷。刘勇说,这应该是属于“血虚”的表现。

刘勇说,人体的体温,主要是由血液的流动带动起温度的变化。夏天的时候,身体的体温,需要由血液的流动快速的散发出去,才不会很热,可是由于血虚,血液不能够及时到达四肢的末端,就不能及时将这里的温度带走,就是觉得燥热,烦热。

“血虚”是我国传统中医的说法。中医将身体比较差、抵抗疾病能力低的状况统称为虚弱。又将虚弱分成“气虚、阳虚、血虚、阴虚”4种。其实应该属于“亚健康”的范围。

刘勇说,进入三伏天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一天比一天热。另外,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这也是天气闷热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血虚”的人,不能抵抗暑热,往往会生病。

刘勇还说,三伏天,体质弱的老人和小孩更容易生病。特别是老人的喘症会明显加重。还有,天热造成低气压,空气含氧量减少,造成血管供氧不足,使血管收缩,容易产生痉挛,从而造成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比如,根据报道,每年的高温季节,印度有不少老人因为天热而死,就是这个原因。

有相关专家指出,天气炎热,人体为了散热会扩张体表血管,血液集中于体表,造成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缺血缺氧反应。闷热的天气还会诱发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引起脑中风。

三伏天如何养生?

刘勇指出,我国传统中医认为,“三伏天”是阳气旺盛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注重精神调养。

首先,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作息上,应该是晚睡早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比如,在下午6时后,进行游泳,可以增加血液循环,降低皮肤气温。还有,要合理安排午休时间,避免炎热,恢复体力。而每天温水冲凉也是值得提倡的养生办法,可以使皮肤凉爽,消暑防病。另外,暑热加上身体“血虚”,更易感染风寒,所以睡眠时不要吹电扇;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第二,及时喝水。

刘勇说,“血虚”的人如果出汗过多,又未及时喝水,会造成血液黏稠,这时发生心脏意外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增加。专家们建议,每天饮8杯水(2千克)才健康。喝水最好以温开水为主,不要饮用大量冰凉饮料。

猜你喜欢

  • 皮肤莫名瘙痒需注意

    有很多人好奇说,皮肤瘙痒怎么就跟恶性肿瘤扯上关系了呢?其实皮肤的瘙痒有的时候确实是有一部分恶性肿瘤,它的一个临床表现,它被界定为这种副癌综合症,也就是恶性肿瘤的一种伴发症状。它是因为,有些恶性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组胺类活性物质,随着这种血液运

  • 反流性食道炎怎么调理

    那么如果长期的这种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得不到很好的救治的话,那么它会对食道黏膜造成损伤,继而与食道恶性肿瘤发病密切相关,它也可以被视为这种癌前病变,那么因为平时的临床工作当中接触的消化系统疾病比较多,尤其是这种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所以说

  • 心脏供血不足会有哪些症状

    中医通常把这类疾病归结为胸痹心痛,或者是心悸怔忡等等。它主要的疼痛方式,通常我们所说的心胸痹痛,通俗来讲叫心绞痛,或者是闷痛、刺痛、烧灼样疼痛,或者是刀割样疼痛。那么以绞痛和刺痛为多见。通常诱因都是因为劳累,比如说老年人早晨起来去早市儿,一

  • 如何避免清晨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除了日常规律服用降压药之外,早晨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这三件事儿,第一就是起床过猛,或者这个早晨起来还没有服药的情况下,就开始锻炼身体,剧烈运动。这样,对血压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会使血压迅速升高,严重的,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因为我们

  • 如何判断脾虚还是脾湿?该怎样调理?

    咱们首先说脾虚,脾虚它主要的症状是乏力、气短,中医讲,脾主气,脾主要运化气血,脾虚的时候,当然了气不足,气不足就会乏力、气短,没有劲、胸闷。脾虚,脾胃是相等的,那脾虚的时候食欲不振,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吃完了之后,也觉得不消化,然后,会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