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太少两解治低热

太少两解治低热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

李某,女,59岁。2011年5月6日初诊。患者低热两月余,在某乡镇卫生院治疗月余,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就诊于安徽省名老中医杨从鑫,刻诊:口苦,低热怕冷,口腔溃疡,精神差,疲劳无力,舌淡红苔白,脉弦弱。追问病史,初为外感,发热恶寒,几天后出现口苦咽干,疲劳无力,纳差,恶心呕吐。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制半夏10克,生晒参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大青根20克,山豆根15克,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赤芍15克,丹皮12克,陈皮15克,甘草6克。5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

5月12日二诊:药后自测体温有所降低,但仍感低热,纳差,舌淡红,苔白,脉弦弱。予上方加炒谷麦芽各15克,炒鸡内金20克。5剂,水煎服。

5月18日三诊:患者自诉症状无明显好转,仍困倦乏力,低热怕冷,纳差,寒热往来,舌淡红,苔白,脉弱。证属太阳少阳并病,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20克,制半夏12克,黄芩15克,西洋参12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葛根20克,陈皮12克,厚朴15克,云苓15克。7剂,日1剂,水煎服。

5月26日四诊,患者自诉已无低热,纳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为巩固治疗,予上方去厚朴,加炙黄芪20克,以增强正气。

按:低热是临床常见病,多由外感之邪侵入人体,与人体正气作斗争,如果正能胜邪则汗出热退,如正不胜邪,其病为进,则汗出仍发热。初感外邪大多在表阶段由汗解之,如果外感五六天正气还不能御邪外出,正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食,心烦喜呕等症状。方中重用柴胡、黄芩以祛邪,使半表半里之邪由外解之。半夏与生姜合用能够健胃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扶正以抗邪。二诊后患者仍有低热恶寒,为太阳之证未罢。故用桂枝、白芍、葛根以解表。药证相对,病告痊愈。

猜你喜欢

  • 常见五大类型结肠炎,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它分三种吧,一种是溃疡性结肠炎,一种是克罗恩病,还有一种呢,肠镜经常打出这样的报告的,慢性结肠炎,结肠炎症改变,结肠表面不光滑啦,有充血,水肿啊,甚至有一点点渗血了,重的呢可能会有糜烂,这个就是结肠炎在肠镜下的表现。对于患者来讲呢,一般患者

  • 腹泻反反复复,中医帮你调理!

    就是这个湿啊,主要是从我们脾胃来的啊,因为中医讲究脾胃是来运化水湿的,脾胃的功能减弱啊,也就是脾胃气虚了,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就会导致这个水湿之气在人体内积聚,积聚以后成为这个湿邪,我们一般就叫做寒湿。湿邪呢分为寒湿,也分为这个湿热,就这两

  • 失眠这五大症状,尽早知道尽早治疗!

    在我们脾胃病科,就失眠患者其实非常之多,由于失眠导致我们的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也特别多,这个失眠的症状包括我们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包括胃胀啊或咽干,口部粘痰啊,胸闷呐,这些症状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这个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说我们的中医就讲究辨证治疗

  • 腰酸背痛是怎么回事,中医来帮你解答!

    在我们脾胃病科有脾胃症状的病人比较多,也有许多患者有腰疼。到我们脾胃病科来看病的时候呢,他往往没有注意这个腰痛,我们在问诊的时候呢,就要注意,因为这个脾啊和肾呢,一个是先天之本,一个是后天之本。所以说这个腰痛啊,跟我们的胃痛,跟我们的胃胀,

  • 光吃不拉,你的大便都去哪了?

    我们在临床上呢,常见的问题归结一点就是两个字代谢。往往患者会说我现在消化不好,光吃不拉,或者说吃得多拉得少,大便就有点费劲了。这个费劲呢,并不是干燥,只是大便呢,便条变细啊。上厕所待的时间比较长,患者的心理上就感觉这事特别不正常,是否问题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