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古代中印医药学交流史

古代中印医药学交流史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时,就派副使到达印度,并把中医药学传入了印度。

南北朝时,中印佛教僧侣往来频繁。我国求法印度的僧徒大都精通中医药学。如公元六世纪,敦煌高僧宋云就向印度人介绍了华佗的医疗事迹。唐代僧人曾在印度居住二十年,用中医药学为印度人诊治疾病,并介绍、宣传中医药学,如本草学、脉学、延年益寿术等知识,促进了中印医药学的交流。

我国向印度传入药物的时间较早,品种也较多。如人参、茯苓、当归、乌头等,被印人誉为“神州上药”。我国与印度的交通主要是海运,通过海运的药物贸易也十分兴旺,不少药物传入印度后,又再传入阿拉伯地区。如十三世纪阿拉伯药物学家伊本·巴伊塔尔《药草志》中就提到印度有一种叫使君子的药物,来自中国,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地区,是驱小儿蛔虫的良药。

最早将印度医学传入中国的是东汉末年,伊朗国王满屈二世的王子、佛教徒安世高。南北朝时,印度医药随佛教书籍传入中国,到中国的印度人也大多懂得医术,唐时有印度医生来华行医。鉴真大师就曾请印度医生治疗眼病。公元713年,婆罗门僧人曾向唐明皇献长生药仙茅方。在《外台秘要》、《千金方》等医书中收录了印度的方药和治疗方法。如阿伽圆方、耆婆治病丸、耆婆治恶病方等十余首方剂及天竺按摩术、天竺经论眼等治疗方法。在《隋书·经籍志》中收录已被翻译成中文的古印度医书就有《婆罗门药方》、《龙树菩萨药方》等十余种数十卷。

自南北朝开始,历代都有印度的药物如龙脑香、象牙、石蜜、犀角等或通过馈赠或作为贡品或成为贸易商品传入我国。古印度医学传入我国后,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等医家曾试图用印度医学理论和中医学理论相汇通的观点,阐明中医学理论。

古印度医学病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四大说”,即地水风火。“大”之义为气,认为“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气不调,合生四百四病”。“四大说”成为了古代中印医学汇通尝试的医家解释病理的基础。

孙思邈根据古印度医学的“四大说”与中医学的病因学,提出了发生疾病的原因有四种:第一种为冷,第二种为气痰,第三种是邪风,第四种是热毒之邪的汇通发病学观点。孙氏还把中医脏腑学说与古印度医学理论进行了汇通,指出:百种疾病离不开五脏,五脏各有八十一种疾病,冷热风气四种病因,共产生四百零四种疾病。孙氏把古印度名医耆婆关于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的观点,汇通中医药学后,不但影响了孙氏的临证实践,而且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大的影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一物不可以为药的思想和观点。

古印度医药学传入中国后,尽管有些医家对它们进行了研究与汇通的尝试,但古印度医学理论没有对中医药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只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中医药学。古印度的药物则成为了中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大都收录到了唐朝以后的历代本草著作中,并完全中医药化了。

猜你喜欢

  • 风寒之邪伤到经络怎么办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国中医科学院如果受寒,第一时间处理,就不容易变成很严重的问题,用温通经络的中药泡洗,效果就不错,还可加上引经药,效果会更好。这些天天气冷了,转眼冬天来了,有时候会着凉,会受风,如我们在外面的时间长了,站在风口了,或者穿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技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凝血,纤溶功能亢进,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出血,脏器损伤,血细胞破坏,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病属中医“瘀血证”范畴。病因病机热毒

  • 仲景论消渴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消渴为临床常见症状,它以口渴明显为主,但又不尽同于糖尿病,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及尿有甜味等临床表现,而《金匮要略》消渴篇,把口渴都归属于消渴,有口渴多饮,也有口渴不欲饮,但无

  • 手足口病病因应为风热疫气

    万柏松 河北省迁安市传染病医院手足口病自2008年开始在我国大范围漫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死亡病例。引起全国医者的高度重视,而此病在1981年才开始在上海被发现,中医古籍中没有针对性的记载,如何治疗手足口病?特别是中药能否发挥作用?是摆在中

  • 精工艺 细制作 ——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4)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确立主方、选好药材之后,将要进行膏方的制作。膏方制作的工艺已经流传千年,工序繁复,要求严格,否则难达到“滴水成珠”的基本要求。俗话说,膏方补不补在医生,灵不灵在制作。如果工艺不精、制作欠细,必将直接影响到膏方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