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儿童外感咳嗽的调理误区

儿童外感咳嗽的调理误区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医博士

儿童咳嗽应该多从外感考虑。如果还是用治疗内伤咳嗽的方法来调理,咳嗽不易痊愈。

入冬以来,我常常接到家长们的电话,他们纷纷说起孩子咳嗽的问题。今冬天气很反常,孩子们出现咳嗽的情况很多,虽经多方治疗却经常反复,这让家长们非常苦恼。我认为这是因为儿童冬季外感咳嗽的调理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个误区:病初即用川贝母

中医将咳嗽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感咳嗽,一种是内伤咳嗽。对于成人,内伤咳嗽较多,比如肾虚导致的咳嗽,此时应该滋补;肝火导致的咳嗽,泻去肝火就可以了。这些咳嗽与外邪关系不大,或者是本来身体有问题,外邪是导火索,最后外邪已经没有了,身体失调导致的咳嗽还在,中医叫内伤咳嗽。但是,孩子生长正常的,内伤的情况并不多,所以应该多从外感考虑。可是很多家长还是用治疗内伤咳嗽的方法来调理,所以咳嗽总不好。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中药贝母分为两种,一种是浙贝母,一种是川贝母,两种是有区别的。浙贝母一般多用于外感痰热,有清热化痰的作用,中医在外感痰热咳嗽中经常使用,此时的痰为黄色,舌质红,脉数;而川贝母是润肺止咳的,清外邪作用比较弱,一般用在内伤咳嗽时,多阴虚有热时才使用。但是现在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方法,就是川贝炖雪梨,这本来是一个好方法,但是用得不对,就会误事。川贝炖雪梨一般是在外邪已经基本消失,剩下肺燥咳嗽,此时一般是病了很久,或者是内伤阴虚燥热咳嗽,缠绵不愈,用了效果较好。可是,如果感受外邪,寒邪刚刚进入体内,此时需要散外邪,用了川贝会把寒邪闭在体内,导致外邪出不去。这个问题很多老中医都谈过,儿童外感咳嗽,如果初期误用了川贝,咳嗽往往会长期不愈,甚至咳嗽一个冬天。这是老中医的经验。川贝一般是在外邪不盛时使用,刚患外感时最好不用。外感初期,一般只用浙贝母。

第二个误区,急于止咳

咳嗽是人体的正常反应,患了外感时,外邪来袭是主要问题,而咳嗽是人体排出外邪的一个反应。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咳嗽,就觉得不得了,一定要止咳!买来许多止咳药,这就是舍本求末,好比着火了,不去灭火,反而拿扇子想把浓烟扇散。此时应该灭火,而不是散烟,火灭了,烟自然就散了。有的医生急于止咳,用了很多降气、收敛的药物,结果把邪气闭在里面了,都是犯了这种错误。此时怎么办呢?应该重点解除外邪。

前些天,朋友找我,他的孩子入秋以来不断地感冒,咳嗽,已经几个月了。孩子3岁,很可爱,小手、额头都非常热。这些指征说明,此时外邪很重,也就是说,孩子不断地感冒,还处于感冒阶段,她的外邪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可见大家都忽略了这个,一直在止咳。外邪不去,咳嗽怎么能好呢?

于是我建议先清理外邪。两周后再见到这个孩子时,她在屋里跑来跑去,非常快乐,外邪去掉了,身体好了,咳嗽也消失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入秋以来,这种情况我遇到了很多,很多孩子咳嗽多日都没有痊愈。我一看原来思路都集中在止咳上,刚出现外邪就用降肺气的药,而此时应以升、散为主,把邪气向外向上托,确实肺气不降时才用降气药物,但也应升降结合。以驱散外邪为重点,然后宣肺止咳,这样,咳嗽就会很快消失了。

这是小儿外感咳嗽的一些调理误区,和大家交流一下。但此法不适用于成人,成人的情况复杂得多,尤其是老人,内伤咳嗽较多。内伤和外感结合起来情况更加复杂。

猜你喜欢

  • 久病重病当辨奇经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

  • 四磨汤治胃脘痛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

  • 扶阳复阴治虚痞

    潘树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 贮存好 防霉变——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7)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要长期服用,膏方的包装储存直接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膏方贮存不当,服膏时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

  • “邪不可干”亦须避之有时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文,笔者认为,从养生学角度,强调扶正气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从《内经》原意来看,“正气存内”仅是“邪不可干”的基础之一。我们应当以《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