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珍珠粉的药用

珍珠粉的药用

珍珠的药用价值早就为人类所认识世纪的欧洲流行用符咒治病,贵族生病时,不但使用符咒,而且喜欢使用名贵的东西,尤其是珍珠,来治疗疾病。欧洲人认为,珍珠不但名贵,而且有驱邪功能,可以治百病;古埃及曾有这样的记载:“贵妇为美化皮肤,往往在临睡前用珍珠粉搅和牛奶涂擦身体。”日本人认为,珍珠能起心气、强精神,故可用来治疗昏晕、恢复体力、制止出血、解胃毒等,还认为它可以用作上等的牙药剂、眼药剂。日本人用珍珠制成了不少经典药物,如:珍珠散眼药、珍珠明眼散、珍珠龙虎丹、保童珍珠丸等。

珍珠药用在中国已有余年历史。三国时的医书《名医别录》、梁代的《本草经集》、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雷公药性赋》等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疗效有明确的记载。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中说,珍珠“有治目肤翳,止泄”等作用。唐代的《海药本草》认为,珍珠可以明目、除晕、止泄。在元朝,商人们常在水中加蜜糖和珍珠粉饮用,认为它既可以滋补,又可以防暑。元好问在《续夷坚志》中记载:“洮水冬日结小冰......圆洁如珠......盛夏以蜜水调之加珍珠粉明代李时珍更加重视珍珠的药理作用,所述尤为详尽,《本草纲目》卷四六载“珍珠味咸干寒无毒。镇心点目。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痰,除面斑,止泄。除小儿惊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明代陈继儒转引《独异志》说,唐武宗李炎在位时,宰相李德裕以珠宝粉、雄黄、朱砂煎汁为羹,每食一杯约耗钱三万,三煎则弃其渣。当时流行练丹术,人们认为,珍珠粉、雄黄等物,经提炼后服用可长生不老,鹤发童颜。慈禧太后更加相信珍珠的药理作用,认为它可以美肤养颜,预防百病。据记载,她每隔十天即服珍珠粉一银匙。慈禧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得出,珍珠粉多食无益,不按时服用也无益。京剧大师梅兰芳虽然年逾花甲,但仍可以扮演妙龄少女,据说便是珍珠粉的功绩。据了解他的人透露,他不但每天服用珍珠粉,而且还将珍珠粉制成霜类,每天坚持涂抹。

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工作者对古籍进行整理,对珍珠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明确的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均指明,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用于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生云翳,疮疡不敛。同时,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药还

积累了许多珍珠药用的临床方法,仅历代古籍记载并一直肯定的与珍珠有关的中成药及复方制剂就多达二十余种,如珍宝散(《丹台玉案》)、油蜡膏(《本草纲目》)、珍珠丸(《本草泪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明的有珠黄散、牛黄镇惊丸、安宫牛黄丸、行军散、珍珠粉等。《中医眼科方剂》也载有珍珠散、珍珠煎、珍珠糕等。所有这些药方与制剂,都对珍珠的药用原理进行了充分肯定。随着珍珠养殖技术的日益普及,随着高科技的日新月异,今天,珍珠已经走向寻常百姓之家,各种各样的珍珠药方与制剂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珍珠已不再是达官贵人用金银与权势夺取的专用奢侈品,而是成为与普通百姓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普通滋补品和药材。

珍珠粉有何药用价值?

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珍珠,性寒、味甘咸,入心肺经,具镇心定惊,清肝除翳,生肌解毒之功效。”珍珠药的药用价值以下几个方面:

珍珠粉被人体吸收后,通过参与机体代谢,达到全身肌肤的整体调理和保养。它能促进新生细胞合成,并不断补充到皮肤表层,使皮肤光滑、细腻、有弹性。

珍珠粉涂面后通过促进人体肌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合成,保持皮肤白皙。此外,由于SOD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防止皮肤衰老、起皱。

珍珠粉为全天然成分,具有镇心安神、加深睡眠、消除紧张疲劳的作用,能让肌体保持充沛的精力,解脱失眠的痛苦。

珍珠粉通过参与细胞DNA的代谢,能促进伤口愈合,对咽喉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外伤出血有显著疗效。

猜你喜欢

  • 明辨虚实治寒热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

  • 血府逐瘀汤治夜间烦热

    杜昕 河北省中医院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内科杂病。今总结其治疗一夜间烦热案如下。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间烦热,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丧,昼夜悲闷,心

  • 瞑眩与自愈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瞑眩,语出《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瞑眩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

  • 疱疹性口炎中医诊疗技术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

  • 经方治虚寒便秘

    项仁海 黑龙江省绥滨县人民医院便秘是临床常见病,时医常以泻下剂治疗,其中不乏无效者。笔者侍诊冯世纶教授,见用大黄剂甚少,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甚多,临床疗效显著。崔某,女,49岁。2011年5月19日初诊。便秘25年余,前医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