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莫把祖国医学遗产言为来之于西医

莫把祖国医学遗产言为来之于西医

余曾嘱急性咽炎患儿,多进开水。其母亲夸我:“老先生不错,也用西医方法。”闻之使人啼笑皆非。考急性病多进开水,在明·《本草纲目》(1578年)中言之已详,称为太和汤,能“助阳气,行经络”而又可“取汗”。

其实非徒太和汤,即蒸馏水亦系中国始创。《本草品汇精要》(1505年)称甑气水,谓:“以物于炊饮饭时,承取。”

余要求进修生戴口罩,尔讥余“学西医”。要知口罩一物,作自中国元代,事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年)《东方见闻录》中。西医用此仅90年,而中国已用了700年之久了。

病家及进修生固不能苛求,而身为中医者,亦将家传宝送给人家,殊属不该。将传家宝作为舶来品者,远远不止于此。例如:

病房漆成浅兰或浅绿,宗《冯氏锦囊秘录》(1702年)“青禾绿草,可以养目”之旨。

高脚病床,亦遵《寿世青编》(作者李中样1588-1655年)“凡人卧床,当今高,则地气不及”之遗训。

鼻子是胚胎发生最早的器官,为《汉书·杨雄传》第一个道破。《正字通》(明末)谓:“人之胚胎,鼻先受形。”

灌肠,最早为《伤寒论》之蜜煎导和《千金要方》之猪羊胆。可知中医用“开塞露”“甘油锭”形式通便法早在1700年,一般灌肠也已1300年之久。

导尿,《医事启源》引证《干金要方》(652年)男性导尿,已1300年。《卫生宝鉴》(1417年)记载了女性导尿,也已579年。

鼻饲,始于《圣济总录》(1111一1117年)。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喉。见于《梦溪笔谈》,时在11世纪。

美尼尔氏病。第一个报道的为《仁斋直指方》(1264年)。比法国人美尼尔氏在1861年才报道此病,早上600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186年)之“耳聋治肺”“鼻塞治心”,揭开了耳咽管阻塞可致耳聋和鼻甲肥大可致鼻塞的致病机制。

《儒门事亲》(1228年),第一个介绍了内腔镜钳取异物的手术。

用圈套器摘除鼻息肉,为《外科正宗》(1617年)所发明,现在全世界都采用这个方法。

耳咽管自我吹张法,开始于《保生秘要》(元末明初)。

道破听力的骨导、气导,是《三国方》(1174年)。

震动性耳鸣与非震动性耳鸣之别的首先发现,见于《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

鼓膜按摩术,初见于《景岳全书》(1624年)。

开口器第一次面世者,为《焦氏喉科枕秘》(1866年)。

请君莫把祖国的医学遗产,言为来之于西医。

猜你喜欢

  • 想知道自己哪里虚,赶快自查一下!

    第一啊,我们就是说常见的是气虚,气虚是什么呢?气呢,是推动人体活动的一种物质,就像我们看到这个火车一样,蒸汽火车它的气少了,它活动就差了,跑不起来了。那人也一样,人的气少了,气虚了,那首先表现的就是乏力,不爱动弹,倦怠,干什么都没精神,想使

  • 头汗多,一吃饭满头大汗,怎么回事?

    我们一般来讲呢,稍微活动之后吃点饭浑身大汗,什么问题呢?往往气虚造成的。这个卫气有固涩汗孔的作用。所以当气虚的时候,固涩不了,稍微活动一下汗就出来了。像更年期那个出汗是潮热发热,上来的快,下去的快。那么还有的呢是晚上睡睡觉,枕头湿了就是盗汗

  • 湿气重不用怕,五味中药健脾祛湿

    那我们看一下第一个,陈皮。陈皮首先呢它有行气健脾和胃的功效,同时呢稍微有点利湿的作用,它和半夏合起来还能够去痰。然后茯苓,茯苓这个药呢健脾,利湿兼固。但是呢在这里面呢利湿的作用更强一点,健脾的作用也有。同时呢还有一定安神的作用。白术,补气健

  • 心绞痛,应该如何辨别?避开三点不发作。

    大家好,心绞痛呢是我们中老年人常发的几个症状。那么心绞痛是怎么出现的呢?我们讲这个心脏,就像我们这个拳头一样,上面有一条血管叫做冠状动脉。那么当这个冠状动脉它的血流不畅的时候,心脏的这个肌肉血就不够了,叫心肌缺血。缺血之后呢,还在跳啊,就觉

  • 早起腹泻又怕冷是怎么回事

    大家好,今天呢给大家呢讲一个脾肾阳虚的这么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呢,患者是杨先生,四十五岁,那么脾肾阳虚呢,其实我们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呢是什么呢?是五更泄泻,就是到凌晨的时候,快起床的时候马上肚子疼,要上厕所,天天都这个点。有人说我们就是习惯性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