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风雨寒暑专病虚人

风雨寒暑专病虚人

人体的疾病是怎样产生的,古人推求了几千年。

在医学知识还不发达的古代,有的把疾病的原因归结为鬼神作祟。比如,我们在第一章所说的晋景公的膏肓之疾,桑田巫就说是恶鬼作祟,而医学家医缓则认为病在膏肓,虽然难于治疗,但是“带病养生”仍然可以延年。此后,医和诊治晋平公的病,明确说“非鬼非食,惑以丧志”,并且论述了天的五气、地的五味以及情志、饮食、劳作损伤的致病情况。可以说,远在春秋末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疾病观。

此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内经》,明确提出了致病的原因,一是外来的六淫邪气;二是情志内伤;三是饮食、劳作所伤。

人体是否发病,关键是要看人体的正气是否健旺。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占有重要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就是说,天地的自然之气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一刻也离不开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滋养。但是天地四时的自然气候是随时变化的,而不是处于一个恒定的湿度与温度之中的。那么天地四时气候是怎样变化的呢?

《内经》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古人认为,万物的生长收藏,靠四季的气候变化。人体也靠四季的正常气候而保持健康,但是气候变化太快,可以造成人体发生疾病。因此,过于猛烈的风、寒、暑、湿、燥、火的气候,就叫“六淫”。

所谓“淫”,就是太过分的意思。那么,什么是过分呢?并没有一个绝对值,不是多少度的低温就是寒邪,也不是多少度的高温就是热邪,而是以人体是否发病为尺度,是一个相对值。

同一个气候之下,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关键是人体的抗病能力不同。因此,中医虽然重视外在的气候变化,更重视人体自身的正气。所以《内经》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内经》还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所以外邪致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那么,它们在造成疾病的时候各有什么特点呢?

严寒和酷暑的气候是不良气候的代表,可以从外部损伤人体。甲骨文里就出现过多次“祸风有疾”的记载,而且大多是在寒冷的十二月份,或者一月份。

具体地说,寒气主收引,主疼痛。寒邪侵袭人体的时候,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出现身体温度降低,手足发凉,甚至出现冻疮。另外,深重的寒气,还可以损伤全身的阳气,让人得“伤于寒”的热病,也就是感染性、传染性的疾病。人体发病之后,毛孔闭塞,不能出汗,体内阳气抗击外邪郁积不畅,热气不能外散,则人体发热。同时可出现全身疼痛、头痛和脉搏浮紧等证候。

治疗这一类疾病,应当使用发汗的方法。最早的时候,可能是烤火发汗、运动发汗,后来发明了药物发汗的方法。因为经过发汗之后,毛孔开泄,汗液外出,体温下降,有些疾病因此就好了。古人总结说,身体发热虽然像炭火那么高,但一经汗出就可退烧。因此,用发汗法治疗外感疾病一直是中医学常用的方法。

风气太盛也会引起人体发病。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动摇不定,而且善于变化,疾病的转变很快。

风邪还可以与其他邪气一起为害,比如风邪与湿邪一起,形成风湿之邪;与寒邪一起构成风寒之邪;与热邪一起形成风热之邪等等。风邪的危害很广泛,所以中医学称“风为百病之长”。

风、寒、湿三种邪气可以一起造成风湿性关节炎。虽然三种邪气都有,但是可以有先有后,有轻有重。如果以风气为主,则关节的疼痛游走不定,到处窜痛;如果以寒邪为主,则疼痛的程度很重,而且局部发凉、怕冷;如果以湿邪为主,则局部肿胀明显,同时肢体沉重;如果邪气瘀滞过久而化热,则局部可发热、红肿;如果影响血液的流动,则局部青紫,疼痛加重。

各种传染病之中,如果患者出现抽风的现象,中医学认为这是热邪引动了肝风,所以肢体搐动,就像大风吹动树枝一样,治疗应当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湿邪致病的特点是重浊黏腻,难以迅速痊愈。同时可以出现头沉目昏、胸脘痞闷、呕吐腹泻、肢体沉重等症状。

暑与火同属于热邪,它们造成疾病的特点是容易损伤人体的气与阴。暑能伤气,所以中暑的人气短心慌。中暑的时候,由于出汗很多,所以口渴少尿,脉搏微弱。

燥邪伤人最鲜明的特征是口干咽燥,皮肤开裂,声音嘶哑,咳声无力,或者咳血,痰中带血,大便干燥。

既然是“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就必须顺从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善待生命,这样才能像万物充满生机一样,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形成的。

既然邪气是正气“太过”,或者是正气错位之后形成的,那么这个“太过”或者“错位”是否可以用精确的量规定呢?答案是否定的。

邪气与正气的区别,只能从人体是否形成疾病的后果来推定。是哪种邪气为病,虽然与季节关系密切,但也不能机械地规定冬季才会伤寒,夏天一定中暑,而应该根据证候表现推测病因。这在中医学里称为“审证求因”。

不仅现在有空调、冷饮,使得夏季也可以感受寒邪,在古代人们也知道贪凉饮冷、露卧当风,或者突然的寒流袭击都会在夏季使人感受寒邪。

既然我们无法事前规定几级的风气是邪风,也不能确定零下多少度属于寒邪,而只能以患者发病与否确定伤于何邪,那么这是不是古人认识模糊、概念不清呢?答案是否定的。而这正是中医学把注重点建立在四诊可控的范围内,不死板地看待人与环境因素关系的表现。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不但通过显微镜看到了细菌,而且还看见了病毒,难道细菌和病毒就是必须消灭的“邪气”吗?是我们的敌人吗?回答也是否定的。人体发病与否,不取决于自然界是否有细菌、病毒,而是取决于人体与它们的关系。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都必须与周围环境取得和谐,这样才能生存下去,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人在风寒较盛的冬季感冒了、患病了,风寒是致病的邪气。但是我们既不能改变周围的气候,也不能把自己永久地限定在恒温箱里。即使是能够改变周围环境,能够生活在恒温箱里,能保证我们永远不患外感病吗?答案还是否定的。

如果正气充足,即使在外感病痊愈之后,我们还可以去冬泳,去滑雪,去观赏冰灯,去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美丽的冬季,去感受难得一见的寒风与冰雪。因为寒风与冰雪,也是大自然的“正气”。

就拿小儿来说吧,由于其脏腑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弱,需要靠家长的提醒与安排。对此,不少年轻的父母常常犯愁,每天要听天气预报,否则第二天送孩子去托儿所,或者去学校,应当多穿一些衣服呢,还是应当少穿一点儿衣服呢?天气预报往往不能够准确地给出答案,只是个参考,每一个孩子的体质也是不相同的,相同的衣服对于不同的孩子未必合适。

儿童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而改变的。比如,坚持用凉水洗脸,坚持户外活动,以提高儿童对于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暑热天气的适应能力,不能见不得孩子出汗,整天关在空调屋里不出去。

关键的问题是,一定要掌握好“度”,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儿童穿得太少容易着凉感冒、咳嗽;吃得太凉,也会引发感冒、咳嗽。中医讲“形寒、饮冷则伤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学认为,“肺主治节”,肺与全身的皮肤、毛孔开阖有关。寒冷的空气来得太快,就会使毛孔闭塞太快,从而影响肺气向体表的输送与宣发,故而容易引发感冒、咳嗽。(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猜你喜欢

  • 春季肝火旺盛,这五大症状,可千万别不当回事!

    大家好,春天呢,中医认为属木,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些树木啊,草木啊都开始生长发芽了,那么这个时候呢,人体呢,也会出现这个木气偏旺的情况,人体的木呢,中医认为对应着我们的肝,肝属木,这个时候肝木偏旺,郁而化火的情况比较多见了,那么最近呢,

  • 口干,口苦,口臭,伴有大便干结,中医帮你祛除胃热

    这个患者是一个小患者,21岁,马女士,她是一个学生,她来的主要就是口臭,牙龈愿意出血,早晨起来口内出血比较明显,自己刷牙呀,漱口就觉得口里边儿有腥味儿,平素呢她吃饭是喜欢吃冷饮,大便还常常干燥,有点面红目赤,那么看她的舌象呢?就是舌红苔薄黄

  • 经常睡不着,乏力,四肢发冷,易惊醒

    那么首先一点,大家要辨别自己是不是失眠,有一些人呢,可能最近出现了一些烦心事儿,或者是感觉生活上有些不如意,但是过两三天解决之后,那么就可以正常入睡,那么这些人群呢?我们可以不把它当做失眠,换句话说,偶尔出现的一两次失眠,大家不要去紧张,也

  • 长期胃痛,胃胀,伴有恶心呕吐,一方解决不反复

    这是一个赵先生, 31岁,主诉是胃疼六个月,这三天比较重,那么这个患者,是没有明确的原因就出现了胃疼,胃胀,然后有恶心,呕吐,嗳气。善叹息,胃镜检查呢,十二指肠球部有一个溃疡,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及时治疗,他现在主要症状还是胃疼,胃胀,然后有恶

  • 湿气盛,大便溏稀总反复?两方合用,帮你祛根

    今天分享这个病例呢,是一位安先生,男性, 29岁,他的主诉就是便溏半年,就是大便不成形,有时成粥状,大便也不太规律,要是吃不好了,就容易腹泻发作,尤其还是劳累时比较重,情绪波动的时候也比较严重。在当地他吃过不少的中药,症状改善不是很明显,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