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低烧总不退别当感冒治(图)

低烧总不退别当感冒治(图)

目前正是换季时节,不少人患了感冒。可是有些人误把低烧当成感冒治,结果狂吃感冒药也不见好转。专家指出,发烧不仅仅是感冒的症状,长时间低烧不退有可能患上“斑疹伤寒”,所以要尽快到医院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病例

低烧吃药不见好

前段时间,25岁的小李体温始终维持在37℃-38℃之间,而且全身乏力,吃了两个星期的感冒药仍不见好转,他心里直“打鼓”:哪有这么顽固的感冒?解放军302医院杂病科主任医师周志平诊断发现,小李是得了“斑疹伤寒”。他提醒人们,发烧不仅是感冒症状,长时间低烧不退要尽快到医院诊断,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诊断

长期低烧源于三类疾病

周志平说,体温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特征之一,它会随24小时昼夜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非恒定不变。测量体温的方法通常包括口腔温度、腋窝温度和肛门温度三种,其中测量腋窝和口腔温度较为常用。据周志平介绍,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腋温36.6℃-37.4℃。如果有人每日腋温在37.4℃-38.3℃波动,且持续3周以上不退,则可叫做“长期低热”。而长期低热往往预示着身体可能发生了某种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需要及时去看医生。

周志平指出,引起患者长期低热的原因非常多,大体上可分三类:首先是感染性低热。这种在生活中最为常见,占40%左右,而在所有的感染性低热中,以结核菌感染最多。结核菌感染表现为午后低热,还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间或睡醒后出汗等。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艾滋病、亚急性心内膜炎及病毒等引起的长期低热也较常见;其次是非感染性发热,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热、红斑狼疮、血液病、肿瘤、药物热等;再次是功能性发热。多见于青年女性和3岁以内的婴幼儿,上午以发热为主,也可能伴随有出汗、手颤、失眠、乏力和不想吃饭等。

处方

发热后注意生活调养

周志平说,就目前国内医疗水平而言,大部分长期低热患者都能得到正确的诊疗,所以一旦出现了长期低热,患者不必惊慌。但她同时提醒,以下几点需要加以注意:

1.患者需要比平常更多的休息。

2.患者需要补充比平常更好的营养。

3.患者需认真仔细观察并记录自己体温的变化过程,找出自己体温在一天中的最高点。

4.患者尽量不要与小孩在一起。

5.在长期低热的原因尚未明确之前,患者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不要参加集体活动。

猜你喜欢

  • 乌梅丸治久痢

    王廷治 胥燕 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龚某,男,43岁,2008年2月25日初诊。自述其近半月来节日加餐,杯盘满桌,鸡鸭鱼肉,毫无口福,时常晨起腹痛腹泻,或溏或如水样,泻后稍舒,每日3~5次,病情时轻时重。服用柳氮磺吡啶或黄连素片、庆大霉素片等药

  • 感染性休克中医诊疗技术

    根据病因不同,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达到一定程度造成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休克多属中医“脱证”范畴。病因病机(1)亡血失津:突然内外出血,如吐血、咯血、便

  • 金匮肾气丸治肺心病心衰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张某,男,72岁。1987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有咳喘病史40余年,近8年来咳嗽加重,动则喘甚,畏寒肢冷,面部及下肢浮肿,下肢浮肿为甚,按之没指,兼有心悸发憋。刻诊:气息短促,呼多吸少,面色晦黯,唇

  • 宣达渗利止吐泻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王某,男,13岁。2007年8月29日初诊,自入秋以来即感胃脘不适,时有吐泻,继之病情加重,现水浆入口即吐,米粒难进。口渴而喜饮,但愈饮愈渴,昼夜嗜睡,脉沉濡,舌红,苔白。此乃暑湿内蕴,胃阳不振,脾气也伤,

  • 避瘟用温初探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生者,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