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医调理顽症

中医调理顽症

口腔溃疡、消化道疾病、过敏性鼻炎,都有个共同特点———不是什么大病,却反复发作,不易根治,让患者吃尽了苦头。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王生健副主任医师说,这些常见病都与个人体质有关,可以试着用中医的办法来调理,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口腔溃疡———不能一味清热

张先生患口腔溃疡已十多年了,曾看过很多医生,吃了许多药,但一两个星期就会反复发作一次,严重时痛得不能吃饭,只能喝点汤,让他非常痛苦。

三个月前,张先生来到省二院中医内科王生健副主任医师门诊,经过问诊,王医师发现之前的医生都是用清热解毒和祛湿的办法,而实际上,张先生很容易疲劳,还比较怕冷,他属于“阴虚”的体质,反复口腔溃疡是由“虚火”引起的,应该用补的办法,而不是一味清热。于是,王医生开出一套包括补肾等功效“补”方,来调理张先生的体质。通过三个多月的调理,张先生的体质得到改善,口腔溃疡没再发作。

王生健副主任医师说,口腔溃疡从西医的角度来讲是免疫功能失调、免疫力差,主要用一些消炎止痛的药,但往往效果并不显著。

中医则一般认为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虚火上升,引发溃疡。同时,中医还认为,口腔溃疡还有“实证”和“虚症”之分。实证多因上火、胃肠积热等引起;虚症则因阴虚火旺、脾肾阳虚等引起。通常年轻人或体质较强的人所患的口腔溃疡属于实证,而年老的人或体质较弱的人则属于虚症。

所以,在治疗时,要辨证对待。比如,如果病人吃了很多清热祛湿的药,仍不见好,就可以考虑是“虚症”,用“补”的办法来调理体质。调理一段时间,多数都会好转,且可维持几个月不发作。

王医师还提醒,在平时的生活中,口腔溃疡患者应注意自我保健。在饮食上应忌食酒类、辛辣、肥腻、油甘等刺激性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在食用人们日常所讲的“发物”如鱼、虾等食品时应当适可而止。生活作息规律,保持大小便通畅等。

过敏性鼻炎———调理体质加强免疫力

受冷空气刺激,最近过敏性鼻炎病人也不少。王生健医师说,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流清鼻水、打喷嚏、怕风、怕冷,这都是阳气不足的表现。可根据病人的体质特征,或温补或凉补。患者体质改善后,能加强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力提高了,过敏性鼻炎就会少发作。

消化道疾病———入冬后多温补

天气逐渐转凉,到医院看消化道疾病的病人也骤增。秋冬季节为何多发消化道疾病?王生健副主任医师介绍说,中医很重视“阳气”,认为阳气是一种动力,影响人的身体功能,阳气不足,邪气入侵,易犯各种疾病。消化器官对天气变化尤其敏感,所以天气转寒后消化道疾病多发。因此,在治疗上,中医也很注重补阳气的办法。

有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司机长期拉肚子,而且一旦内急起来,常常找厕所都来不及,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这位司机还特别怕冷、怕风,腹部要用布层层包裹。王医师认为他是典型的“脾阳虚”体质,后来给他用附子、干姜等热补的药方。服药一个月后,那位司机的肠道就正常了。

王医师还说,胃炎、胃溃疡患者除了要遵循西医的“制酸”的治疗方案,还可用些中药来调理体质。如可配合服用干姜、附子、沙仁等温补的药物。现在已入冬,可多食羊肉(体质特别寒的,还可食狗肉),加上当归、枸杞、陈皮等,进行温性食补。入冬老胃病会少发作。

猜你喜欢

  • 阴阳两虚应该怎么补?中医来告诉你!

    所谓的阴阳两虚就是你既有阴虚的症状,同时又有阳虚的症状。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患者来看诊,他说自己在冬天的时候感觉特别的怕冷,穿的比别人就是特别厚,总是感觉自己后背凉,腰凉,腿凉,脚凉,甚至是屁股都是凉的,就是穿得再多都感觉不到热乎,有一种就是像

  • 气机不调这四种表现,看看你中招了吗!

    百病生于气,这四种气机失调,中医帮你改善。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这最近呢,我对这个中医的气啊,也有不少体会啊,从自身也好,从患者的角度来讲,中医的气,其实首先跟大家说的,要讲究一个平衡,什么平衡呢?叫升降出入,简单说就得有出气,有进气

  • 脾胃虚弱远离这五点,让你的脾胃恢复

    第一点就是运动,缺少运动的人会脾虚,这一类病人呢,我跟大家说的是什么特点呢?比方说你吃得非常好,三餐规律,但是我就是不运动,为什么会脾虚呢?这个就是中医讲的气血是需要运行的,也就是气不是死气血要活血,你这个运动呢,会改善这个气血,如果你不运

  • 萎缩性胃炎在临床频发,中医这样调理

    今天跟大家再聊一聊这个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我在临床上是经常见到的啊,这个疾病啊,它的病因和病机啊,用中医来说呢,可能会更好一些,目前西医在这方面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啊,有一些黏膜保护剂,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啊,对治疗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不是效果

  • 上热下寒还是寒热错杂?中医帮你辨证调理!

    首先说一下这个寒热错杂症啊,这是中医一个症型名词,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身上既有寒症,又有热症,有哪几种情形呢?其实在临床我们常见的类型,一种就是湿热证,这个湿热证呢,我们说中医体内有湿热之邪,患者就问,我湿热为什么我还怕冷,这个就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