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异病同治愈痼疾(下)

异病同治愈痼疾(下)

李永宸 广州中医药大学

案3肝硬化泄泻

叶某,男,77岁。2005年5月8日前来门诊治疗。有乙肝小三阳病史,2005年3月发现肝硬化腹水,4月14日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查MR:肝硬化、脾轻度肿大、慢性胆囊炎;4月20日查电子胃镜:食道静脉曲张(轻度)、门脉高压性胃炎(轻度);4月10日查肝功十二项:TBA30umol/L,其余正常。刻诊:双胁痛,胃脘胀,泄泻,日3~5次,质稀溏,常食后即泄,无腹痛,夜尿2~3次,舌暗,苔薄腻,脉弦缓。中医诊断:癥瘕。治以健脾和胃,疏肝散结。处方:黄芪30克,太子参15克,茯苓20克,半夏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甘草5克,泽兰10克,牡蛎30克(先煎),鳖甲30克(先煎)。7剂,水煎服。

据上方加减服用近2个月,胁痛减轻,胃脘胀除。然泄泻仍不见好转,随后据前方加诃子肉、石榴皮、莲子肉、芡实、淮山等固涩药亦不效。经仔细询问,患者每天早晨6点许必有一次大便,在健脾固涩的基础上,加四神丸温补肾阳:骨碎补15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另每剂加罂粟壳15克,服用1月余,大便次数转为正常,且基本成型。2005年11月2日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复查肝功十二项基本正常。

按:肝硬化患者有表现为双下肢水肿的、有表现为反复嗳气泛酸的、有表现为长期胁痛的,此案患者则表现为顽固泄泻。本案病情出现转归的关键在于健脾固涩的基础上,通过温补肾阳,达到离照当空则阴霾自散的目的。本案有两点体会:一是遵循中医因人、因时制宜理论。患者近八旬老人,夜尿2~3次,五更泄泻,是肾阳虚衰,正如《笔花医镜》所言“鸡鸣泄泻者,肾虚也”。且时令已过立冬,夜长昼短,黎明前为阴气极盛而阳气萌发之际,故每于五更前后泄泻。认准病机,温补肾阳,病情实现根本好转。二是罂粟壳的运用经验,本品具敛肺、涩肠、止痛之效,对于肾虚不固引起的泄泻疗效确凿。据本案经验,每剂15克,患者连续使用月余并未产生药瘾。

猜你喜欢

  • 疱疹性口炎中医诊疗技术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

  • 经方治虚寒便秘

    项仁海 黑龙江省绥滨县人民医院便秘是临床常见病,时医常以泻下剂治疗,其中不乏无效者。笔者侍诊冯世纶教授,见用大黄剂甚少,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甚多,临床疗效显著。崔某,女,49岁。2011年5月19日初诊。便秘25年余,前医用大

  • 扶阳燠土治腹泻

    苏辉  安徽省亳州市观堂镇苏氏中医诊所陈某,女,34岁。2011年7月8日初诊。慢性肠炎病史1年余。曾用西药止泻剂、柳氮磺胺等药,泻止,但停药后3天症状如前。刻诊:肠鸣辘辘,泻如骛溏,日7~8次,便时腹部隐痛不休,食冷物或外受寒冷加重,伴纳

  •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张红光 张微微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

  •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技术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病因病机内因多与新生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