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解毒利湿赤小豆

解毒利湿赤小豆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医博士

赤小豆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食物,八宝粥里就少不了它。

赤小豆分两种,一种叫赤小豆,一种叫赤豆。在古人的眼里,赤小豆可不是一般的物件,它是辟邪的东西之一,一般辟邪的东西是水、火、铜镜等等,还有赤小豆。《岁广记》曰:“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十粒,止赤白痢疾。”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连服用赤小豆的日子都规定好了。即使在今天,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民俗中也有“撒豆驱鬼”的行为。

下面,再讲讲古人用赤小豆治病的故事。据《朱氏集验方》记载:“宋仁宗在东宫时患痄腮,命道士赞宁治之。”宋朝的皇族和道士的关系很密切,有事儿没事儿都找道士来解决。赞宁道士“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原来赤小豆是通灵的,居然用咒就可以调动它来治病。

当时,有位中贵人,叫任承亮,看到后对道士充满敬仰之情。后来,任承亮“自患恶疮”,他的朋友傅永“投以药立愈”。这位任兄很好奇,就问傅永用的是什么药,傅永回答得很痛快,说:“赤小豆也。”

任承亮这才明白,原来不用念咒,赤小豆也能治病啊,敢情道士念咒是故弄玄虚啊。看来,宋朝皇帝被道士蒙得很惨。

赤小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物呢?

中医认为: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肠经。功能利水消种、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宋仁宗的故事就展示了赤小豆解毒的一面。赤小豆除了解毒,最主要的功能是利水湿。以下是古书中的几个用赤小豆利水湿、消水肿的方子:

《梅师集验方》载: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

《补缺肘后方》载: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赤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

《独行方》载: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

可以看到,古人对赤小豆的利水功能很是倚重,很多方子里都用到赤小豆,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发现,赤小豆确实能够利水。

在此有一个食疗方,即赤小豆100克,鲤鱼(500克以上)一条,一起熬汤,少放盐和其他调料,喝汤吃鱼。中医认为,鲤鱼本身就是利水的食物,和赤小豆一起煮,作用就更强了。

另外,有的人有时候会出现水肿,比如腿肿,这是因为体内运化之力不足所致,就可以喝两次鲤鱼赤小豆汤,很快就会消肿,效果还是非常确切的。当然,如果是严重疾病所引起的水肿,就要去医院检查确诊。但可用此方配合治疗。

赤小豆还有什么作用呢?

文献报道,患流行性腮腺炎可利用赤小豆的解毒作用来治疗。用赤小豆五六十粒,研磨成粉,然后用鸡蛋清加清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敷患处,可起到迅速消肿的作用。

赤小豆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通乳。南宋著名医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中就介绍了喝赤小豆汤通乳的故事。

在湿热的夏季,我们可以用赤小豆熬水来喝,一次用30克左右就可以了,可以稍微放入一些冰糖,如果脾胃不是虚寒型的,也可以加入一些绿豆,从而增加祛暑的作用。

猜你喜欢

  • 长期胃痛,胃胀,伴有恶心呕吐,一方解决不反复

    这是一个赵先生, 31岁,主诉是胃疼六个月,这三天比较重,那么这个患者,是没有明确的原因就出现了胃疼,胃胀,然后有恶心,呕吐,嗳气。善叹息,胃镜检查呢,十二指肠球部有一个溃疡,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及时治疗,他现在主要症状还是胃疼,胃胀,然后有恶

  • 湿气盛,大便溏稀总反复?两方合用,帮你祛根

    今天分享这个病例呢,是一位安先生,男性, 29岁,他的主诉就是便溏半年,就是大便不成形,有时成粥状,大便也不太规律,要是吃不好了,就容易腹泻发作,尤其还是劳累时比较重,情绪波动的时候也比较严重。在当地他吃过不少的中药,症状改善不是很明显,就

  • 胆囊结石,先疏肝后健脾,中医帮你轻松祛除

    这个患者来看的时候,这个疼痛有时候有,有时候就没有。平常呢,可能工作总有应酬,吃肥甘厚味,这个胃口也比较壮。然后呢还有就是熬夜,他近半年来就出现这个右胁疼痛,早晨起来口中有异味儿,有时候也有反酸,胃口也有胃胀的表现。做彩超检查的时候就是胆囊

  • 还在脾虚时就补脾吗,结果越补越上火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讲一讲这个脾胃虚补脾,为什么有的人一补就上火,越补越上火,针对这个问题,我今天跟来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建议点赞收藏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症状的人,脾虚跟胃实他俩是一对相对的,当然这个胃实的时候我们就叫脾满了,就是胃堵得慌胀的,

  • 体虚则痛,阴虚阳虚,看看你是哪一种!

    阴虚和阳虚都属于这个叫虚症,常常是并同存在的,也就是说阴虚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有阳虚,那么阳虚到了一定程度也会伴有阴虚,治疗的时候有轻重之分,但不能顾此知彼,那么阴虚的症状很多,包括阴虚盗汗,阴虚五心烦热,但是阴虚热痛是一个特别的一个症状,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