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瑶医清源(1)

瑶医清源(1)

由于过去历代统治阶级执行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迫使瑶族先民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迁徙频繁,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他们以深山老林为居,与毒蛇猛兽为邻。1949年以前,绝大多数瑶族地区都处于封闭自守的经济状态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少,更没有中医或西医的传入。恶劣的地理、生活环境与病痛的侵袭,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他们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疾病的斗争中,利用瑶山盛产的动植物药资源,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如到处高山陡坡,悬崖峭壁,蛇虫咬伤,跌打损伤骨折等外伤病症发病率较高,瑶医总结了一套以草药外敷、内服、外洗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确凿,疗程亦短;由于居处为深山老林,海拔高,气候寒冷潮湿,风湿痹痛、痧、瘴、蛊、毒等亦是多发病、地方病,瑶医对这些多发病、地方病的治疗,也总结了一套以内、服、外洗、药浴、外敷、拔罐、药垫、火攻、杉刺、陶针、针挑。刮痧、挟捏、蛋灸、艾灸、油火灯灸等多种综合治疗方法。

有关瑶族医药的记载,没有专门的典籍,但古籍中可查到零星的记载.这些十分粗略的记载。对内涵丰富的瑶族医药虽是挂一漏万,但仍可从中了解到源远流长的瑶族药史。

瑶药是以草木为主,历史上最早记载瑶族利用草木的当推《后汉书·南蛮传》。书云:瑶族先民“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他们既然会利用木皮来绩衣服,以草实来染五色,那么,会不会拿来“食”,拿来“敷”,拿来“洗”呢?这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宋代的经典著作中,对于瑶族医药的零星记载就较多了。苏颂的《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泽间有之”。瑶族先民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作为瑶家一宝的灵香草,也多处见于宋代典籍中。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道: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玲子香”。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则记载了灵香草的生长条件、产地,泡制方法及销路。书中云:“瑶洞及静江、融州(今融安和大苗山),象州(今石龙),凡深山木阴沮洳之地,皆可种也”。并将种植所得的灵香草“熏以烟火而阴于之”,然后运往山外出售。700多年前,瑶族先民就已对灵香草掌握了特殊炮制方法,至今仍然实用,这是很了不起的。因为生的灵香草其气味并不香,在烈日下爆晒干也不会香,只有“熏以烟火而阴干之”才能香气四溢,才能使用。灵香草可作药用,曾载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但距瑶族种植,利用灵香草至少迟150~200年。瑶族先民除用灵香草作香料、驱虫、驱蚊外,还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腹痛、腹泻、头痛、腰痛等疾病及避孕绝育。在周密的《齐东野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谷,以寻药挑菜为事。”可见,在宋代瑶族先民用药已相当普遍。不仅习医之士,就是普通的平民妇女,都能“以寻药挑菜为事”。这充分说明瑶族医药的悠久历史。

猜你喜欢

  • 黄芪怎么吃效果最好

    很简答黄芪15克,当归3克,大枣5枚,保温杯加水泡茶饮用,能够帮助人把气血慢慢的补起来,如果还先有体寒,可以再加上三片生姜。如果容易上火的可以加上10克的麦冬来进行调理。但是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本身脾胃不好,湿气重或者有气滞血瘀的朋友,还

  • 月经提前是什么原因

    正常的月经周期是28天,如果月经提前了一周以上,这就叫做月经先期,月经先期呢,一般情况下也也主要由血热或者是血虚造成的。血热,主要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呢就是湿热,一种是虚热。实热主要就是有一些上火的表现,比如说便秘啊,口干舌燥,面部长疮啊之

  • 长期熬夜会造成什么影响

    熬夜对血管的损伤是特别大的,一般来说,我们11点到3点应该是在深睡眠的状态,这时候我们的血应该归于肝经了,可是如果你这时候还在熬夜,我们的血是在大脑的工作状态下,肝血相对就少了,这时候其实会出现两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个是滋养少了,我们要知道血

  • 天王补心丹-安神定志

    天王补心丹是一个著名的安神的方子,补益心脾,安神定志,睡不好觉的人又心脾两虚,吃点天王补心丹。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茯苓远志安心神,你看这个方子最后落在一句话,叫安心神,就是治疗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叫天王

  • 千金藤素的作用与功效

    千金藤又名忍冬藤、鸡屎藤、公老鼠藤、野桃草、爆竹消、朝天药膏、合钹草、金丝荷叶、天膏药。藤本植物,无块根。卵形叶子,下面被白粉,盾状着生。夏秋开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再排列成复伞形聚伞花序腋生。朱红色球形核果。分布于江苏、江西、福建、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