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叶天士之“劳心过度”论

叶天士之“劳心过度”论

关键词:叶天士 劳心过度《临证指南医案》

摘要:劳心过度引起的疾病古今皆有,《内经》原则性地提出“思虑伤脾”、“思则气结”。叶天士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诵读吟咏”、“劳心过度”的理论,并在病因病机上进行阐释,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

劳心过度引起的疾病古今皆有,《内经》原则性地提出“思虑伤脾”、“思则气结”。一代温病学大家叶天士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诵读吟咏”、“劳心过度”的理论,并在病因病机上进行阐释,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

概述

《素问·举痛论》中记载:“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这里包含着认识到劳心过度会致病的思想雏形。叶天士基于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诵读劳心”的命题,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阐释,有独到的见解和相当的深度广度,为中医学的诊治提出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1]中,有不少篇章对劳心致病进行了论述,概括起来看,不外乎阴阳、脏腑。从阴阳两纲立论,叶氏认为“诵读吟咏,身虽静坐,而心神常动,凡五志之动皆阳,阳冒无制,清灵遂蒙”(肝火篇),“冲年久坐诵读,五志之阳多升,咽干内热,真阴未能自旺于本宫”(虚劳篇),“讲诵烦心,五志之阳皆燃,……,阴未来复,阳气升腾,络中血不宁静,随阳泄以外溢”(吐血篇);从脏腑病机看,“馆课之劳,心脾营伤”(吐血篇),“操持思虑,心营受病,……,劳心营液既耗,气分之热自灼,手足心热,咽干烦渴,多是精液之损”,“诵读身静心动,最易耗气损营,心脾偏多,不时神烦心悸,头眩脘闷”(虚劳篇)。

现实意义

叶氏所指的“劳心”,并提及“诵读吟咏”、“讲诵”、“馆课之劳”、“冲年久坐诵读”等情况,多见于今天的科研教学工作者、莘莘学子等脑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是内静外动的机体活动,阳多为热,神动生阳,阳生阳冒。现代研究表明,脑重量只占体重的2%,但在安静状态下,却有15%左右的循环血量进入脑循环系统,脑组织的代谢水平很高。[2]当精神处于高度集中紧张思考的状态时,随之出现的肌紧张以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脑组织的耗氧量会升高,产热量显著增加。刻苦钻研求知时,适量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有助于身心健康,精神振奋,生机蓬勃。若长期连续紧张工作,朝暮不息,失于节制,脑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极易疲劳。得不到及时的调节、休息,积重难返,则会引起大脑的工作效率低下并提前进入衰退老化期。

长时间脑力劳动,势必久坐、久思、久虑、久视。久坐伏案操劳,肠道气血郁滞,易发生便秘、痔疮;脾胃气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则食少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胸闷不舒;久视连续工作,耗伤肝血,目失所养,眼花头旋,视力下降。心主血脉藏神,思虑无穷,劳心太过,动阳耗气散营,阴液日损,虚火妄动,阴虚火旺,表现出头晕目眩、失眠健忘、心悸不安、口干咽燥、寐少梦多;心肝血虚则魂不守舍、卧寐不安、夜梦纷纭。

据报道,当前我国卫生战线依据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全国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但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令人堪忧。调查表明,部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仅为58.52岁。40~60岁年龄段的知识分子既有丰富的经验、智能,又有成熟的管理才干,是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中流砥柱,既处于自己事业的黄金期,又是为社会作贡献的大好时期,同时又是英年早逝的高峰期。1996年以前5年中国科学院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有134名专家、教授去世,平均享年53.3岁,其中近半数死于恶性肿瘤,近1/4死于心血管疾病,而两者的死亡年龄比10年前分别提前35岁和11岁。来自中国农科院的调查也表明,知识分子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比预料中的更严重,被调查人群患病率高达87.58%,平均每人患2.28种慢性疾病。[3]此外,不少学子患上的一种新兴的“考试综合征”,更是“诵读吟咏”、“馆课之劳”的真实写照。

在“劳心过度”的治疗上,叶氏多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补南泻北;以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治劳心之损,使之“阴平阳秘”;以越鞠丸解郁疏肝,兼顾其情志病机,佐加理气之品,畅达气机。[4]一般认为,仅靠方药,只能从某种程度上降减症状,若不进行心理上的调摄、改变生活方式,则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机体“劳心”的损伤状态,所以对此病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法则,才能有很好的预后。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叶氏将“劳心过度”应用到儿科,与小儿智力开发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叶氏根据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阴气“难成易亏”,万全“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提出“知识太早,真阴未充,龙火易动”。小儿“纯阳”,处于朝气蓬勃的生长发育阶段,阴精物质需要量相对较多,常感不足。若过用脑力,这种阴阳不平衡性的矛盾相对增多,过偏为疾,阴阳不调谓之病。

现代研究表明,脑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脑神经元局部突触的形成,[5]学习可增强突触的可塑性,可以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增强神经网络功能,使脑细胞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联系。[6]所以学习对于大脑的发育和脑功能的完善是很重要和必要的。但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学龄前期3~6岁的儿童,开始由无意识活动向有意识行为过度,增强对外界的认识并表达自我,[7]此时期的主要活动为游戏,在游戏中表现出爱模仿、爱学习的特征。因此父母对处于此阶段的孩子应以进行感知训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观念为主,从小塑造促进健康的行为模式,健全的人格道德理念。

我们并不反对早期智力开发,但若只一味强调智力开发和阅读文字,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忽略了包括身体素质、人格、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就可能因“知识太早”导致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生态平衡”错位,影响小儿健康的成长。叶氏的理论提示了我们,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应使儿童的心身平衡稳态发展。我们必须考虑儿童心理卫生,并配合饮食起居调理,合理开发智力,合理用脑,杜绝发生阴阳偏胜的情况。

结语

叶氏不仅在于温病学上的建树,其“劳心”病机也是精辟独到。在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复合模式转变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不仅是生理上的病理改变,更与环境、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叶氏的“劳心”病机不仅涉及到了这个复合领域的问题,而且还就小儿智力开发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其现实意义。我们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在当今的劳心疾病中发挥中医的积极的防治和保健作用。

参考文献

[1]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43~48.

[2]张镜如主编.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5.

[3]张世筠,等.开拓知识分子身心健康的系统工程[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8,(6):54~56.

[4]王米渠著.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362.

[5]杨雄里著.脑科学的现代进展[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48.

[6]梅镇彤著.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110.

[7]陈世蓉主编.妇幼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5.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5)王一帆

猜你喜欢

  • 湿气盛,大便溏稀总反复?两方合用,帮你祛根

    今天分享这个病例呢,是一位安先生,男性, 29岁,他的主诉就是便溏半年,就是大便不成形,有时成粥状,大便也不太规律,要是吃不好了,就容易腹泻发作,尤其还是劳累时比较重,情绪波动的时候也比较严重。在当地他吃过不少的中药,症状改善不是很明显,就

  • 胆囊结石,先疏肝后健脾,中医帮你轻松祛除

    这个患者来看的时候,这个疼痛有时候有,有时候就没有。平常呢,可能工作总有应酬,吃肥甘厚味,这个胃口也比较壮。然后呢还有就是熬夜,他近半年来就出现这个右胁疼痛,早晨起来口中有异味儿,有时候也有反酸,胃口也有胃胀的表现。做彩超检查的时候就是胆囊

  • 还在脾虚时就补脾吗,结果越补越上火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讲一讲这个脾胃虚补脾,为什么有的人一补就上火,越补越上火,针对这个问题,我今天跟来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建议点赞收藏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症状的人,脾虚跟胃实他俩是一对相对的,当然这个胃实的时候我们就叫脾满了,就是胃堵得慌胀的,

  • 体虚则痛,阴虚阳虚,看看你是哪一种!

    阴虚和阳虚都属于这个叫虚症,常常是并同存在的,也就是说阴虚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有阳虚,那么阳虚到了一定程度也会伴有阴虚,治疗的时候有轻重之分,但不能顾此知彼,那么阴虚的症状很多,包括阴虚盗汗,阴虚五心烦热,但是阴虚热痛是一个特别的一个症状,首

  • 脾肾阳虚从哪调理最有效?

    大家好,在我临床看病,这个脾肾阳虚这个正行,我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容易见到的,无论年轻的患者也好,还是年老的患者,有许多它就是有脾肾阳虚这个表现,关于这个脾肾阳虚,那是先补肾呢,还是先补脾,中医往往讲的是阳虚则寒,那么这一类患者,一般都有怕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