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麻杏石甘汤方证解析

麻杏石甘汤方证解析

祝子贝 河北医科大学

《伤寒论》42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对于此条,伤寒注家多以伤寒发汗而表未解,且肺中因寒而蕴热为论。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缘邪气外闭之时,肺气已自蕴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而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并于肺耳。”笔者试论之。

“太阳病……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风为百病之长,挟寒之势入人肌表,闭塞皮毛玄府。“肺之合皮也”,肺气因之开阖不利,清气当降不降,浊气当发不发,故而喘作。此以麻黄桂枝发汗祛邪,杏仁复其肃降之性,汗出喘定。然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石膏重用至半斤,为麻黄一倍之量,后世温病学家用此方,石膏更四倍于麻黄,从而制麻黄之温,使全方现辛凉之性。故笔者以为此喘当为肺中郁热,燔灼娇脏之热喘,至于外感风寒乃《伤寒论》中此证发病之因。纵使其人无风寒表证,其方亦在可用之列。以其方观之,方用石膏,直入肺中清其郁热。《神农本草经》认为石膏“主……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肺质轻清空灵,一开一阖,清气入焉;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朝百脉,通调水道,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以其郁热灼伤肺窍,津液之上源受伤,以致津液不得上承,无由敷布,而有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之症。麻黄中空,其象玄府,古人皆称其治喘之功,其味辛,其气轻,径入肺中,复其宣发之职;配以杏仁能散能降,降气润燥,专入太阴肺经,乃利下之剂,复其肃降之功。二药一宣一降,正合肺之特性,助其宣肃,故而喘定。是以麻杏相配乃治喘要药。正如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麻黄开毛窍,杏仁下里气,而以甘草载石膏辛寒之性从肺发泄,俾阳邪出者出,降者降,分头解散。”王泰林则直言:“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重用石膏急清肺热以存阴,热清喘定。”咳、喘见症为异,其理则同,知其一则彼亦明。

《伤寒论》中此方并无脉象描述。近贤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以其治烂喉痧、乳娥等温热之疾,其脉当数;又临床观此类患者方证脉多滑数或躁数。总之,以其为郁热,脉必当不离数,其舌质亦多为光绛。

猜你喜欢

  • 瞑眩与自愈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瞑眩,语出《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瞑眩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

  • 疱疹性口炎中医诊疗技术

    疱疹性口炎是以口腔内出现单个或成簇小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口腔炎症。多见于1~3岁小儿,尤其在得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后易感染该病,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托儿所中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性。本病中医学称之为“口疮”。病损仅在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

  • 经方治虚寒便秘

    项仁海 黑龙江省绥滨县人民医院便秘是临床常见病,时医常以泻下剂治疗,其中不乏无效者。笔者侍诊冯世纶教授,见用大黄剂甚少,而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甚多,临床疗效显著。崔某,女,49岁。2011年5月19日初诊。便秘25年余,前医用大

  • 扶阳燠土治腹泻

    苏辉  安徽省亳州市观堂镇苏氏中医诊所陈某,女,34岁。2011年7月8日初诊。慢性肠炎病史1年余。曾用西药止泻剂、柳氮磺胺等药,泻止,但停药后3天症状如前。刻诊:肠鸣辘辘,泻如骛溏,日7~8次,便时腹部隐痛不休,食冷物或外受寒冷加重,伴纳

  •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张红光 张微微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