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冬日谨防暖气病

冬日谨防暖气病

本报通讯员 金鸥 岳金凤 记者 衣晓峰

连日来,记者从哈尔滨市各大医院了解到,入冬以来因口唇干燥、咽喉肿痛和咳嗽流涕等症状前往就诊的患者逐日增加。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四院门诊部主任王秀菊教授表示,进入冬季,暖气、空调等取暖设施造成室温增高,使得室内空气更加干燥、污染加剧,从而导致人们出现各种不适,这就是“烘”出来的“暖气病”。

据王秀菊介绍,“暖气病”主要有以下症状:

皮肤系统:皮肤干、痒、脱屑,为缺水所致。冬季室内温度高,暖气数量越多,空气内水分越少,越干燥,常让人感到肌肤粗糙、唇裂起皮,这些都是身体向你发出的缺水信号。

呼吸系统:咽喉肿痛、鼻咽干燥、感冒等,为空气流通不畅,呼吸系统抵抗力下降所致。室内温度高、通风不畅,人们还有可能患上病毒性感冒,如果不加以控制则会合并细菌感染,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肺炎。另外,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等疾病患者,很有可能在来暖气后病情复发。

神经系统:烦躁不安、头晕眼花,为室内温度过高、空气流通不畅,大脑乏氧所致。室温过高,人体新陈代谢能力增加,呼吸循环量增加,氧气需要量增加,空气流通不畅又导致氧不足,从而出现头晕心烦、胸闷憋气。

王秀菊提醒说,阻击“暖气病”,通风、加湿、养花草三招最管用。

通风:勤开窗户通风,一般早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开窗时间持续15~30分钟,可减少室内病毒和细菌的产生。

加湿:温度过高的室内会比较干燥,对于皮肤、呼吸道都有影响。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18℃~24℃之间,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干湿平衡,这样人体感觉会比较舒适。

养花草:有些绿色植物可以帮助改善房间内的空气质量,如仙人掌类植物可以在夜晚释放氧气,既能使空气清新,又能使室内感觉湿润温和,吊兰、发财树等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出更多的水分,增加室内湿度。

对于皮肤干燥所导致的瘙痒症,洗澡时水温宜为30℃左右,不宜过多使用香皂。饮食中尽量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卷心菜等,少食用咖啡、可乐、酸辣刺激性食物。除多喝水外,还可以多吃果蔬,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超过70%,即便一天只吃500克果蔬,也能获得300~400毫升的水分。

猜你喜欢

  • 明医理 辨证准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1)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编者按:膏方又称膏滋,系指药材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辅料制成的半流体或固体制剂,是中医的传统剂型。随着近年来膏方热的广泛兴起,膏方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庞国明教授就

  • 麦门冬汤方证浅析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

  • 自拟方治湿疹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湿疹是一种变态性疾病,临床比较多见。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湿疹之名,但对有些疾病的记载与湿疹相符合,如“奶癣”、“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其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有关。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或素患

  • 表里两解治内热

    蒋玉清 安徽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李某,女,68岁。201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胃热明显,脸红发热,纳可,心烦,汗出恶风,大便6日未解,易困,疲倦无力,舌红苔白干,脉数。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以两解二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晒

  • 滋肝肾愈中风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储菊花,女,74岁,2011年8月12日初诊。晨起即感右侧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口眼歪邪,口角流涎,继之见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关节酸痛,卧床不起,舌苔薄白,脉象弦细。证由血虚气弱,络脉空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