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药膳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药膳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出现的腰酸、背疼、弯腰、驼背等变化,在过去认为是自然现象,而实际上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即骨质疏松症。一般地讲,骨质疏松症是指以骶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由于近年来体力劳动普遍减少,很多白领平常也不太注重运动锻炼,所以目前正出现骨质疏松年轻化趋势。有统计显示,其发病率在慢性病中已跃居第七位。另据北京、上海的调查表明,6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有骨质疏松症超过50%,而其中女性约占80%。

骨质疏松症具有如下三大症状:1.疼痛:临床表现以疼痛最为常见,多为腰背酸疼,其次为肩背、颈部或腕踝部,可因坐位、立位、卧位或翻身时疼痛,时好时坏;2.骨骼变形:脊柱变形,弯腰、驼背、身材变矮;3.骨折:常见骨折部位是脊椎骨(压缩性、楔型)、腕部(桡骨头)和髋骨(股骨颈)。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并发症,股骨颈骨折10~20%在住院的第一年死亡,余下一半生活不能自理。诊断主要依靠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中晚期可依靠X片诊断。预防依靠晒太阳、运动、补钙。治病需维生素D、二磷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等。

中医认为,肾主骨,故本病与肾脏亏虚关系最为密切,并多由年老体弱、肾精不足、气血阴阳的亏虚有关,治疗以补肾养肝、强筋壮骨为主。下面就在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介绍一些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膳食疗。

肾阴亏虚型

主要表现:腰膝酸痛,喜揉喜按,遇劳加重,卧则稍减,反复易发,倦怠乏力,五心炳热,眩晕耳鸣,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

食疗推荐:六味地黄粥 山药30g,茯苓15g,萸肉6g,泽泻10g,熟地12g,丹皮10g,大米100g。将诸药加水煎取药汁,去渣,再加大米煮粥,熟后即可食用,分2次,1日服完。功能补肾养肝、壮骨强筋。

肾阳亏虚型

主要表现:腰部酸软,双膝酸冷,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夜间尿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沉。

食疗推荐:当归炖羊肉 山药15g,萸肉9g,熟地15g,枸杞子15g,杜仲12g,淫羊藿12g,巴戟10g,当归12g,制附片6g,羊肉500g,食盐、黄酒、味精、姜片等佐料适量。羊肉洗净切片后放入沙锅中,再将上药洗净用纱布裹好放于锅内,加入姜片、食盐、黄酒及水,先用武火烧开,再用文火炖至羊肉烂熟,然后加味精适量即可食用。功能补肾益阳、壮骨强筋。

气血两虚型

主要表现:全身多关节酸痛肿胀,兼有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四肢痿软,乏力自汗,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食疗推荐:八珍粥 党参30g,当归12g,茯苓15g,熟地12g,白术15g,杭白芍15g,川芎10g,炙甘草6g,大米100g,白糖适量,将上药加水煎取药汁,去渣,再加大米煮粥,熟后即可食用,分2次,1日服完。功能补气养血、壮骨强筋。

血瘀腰痛型

主要表现:腰部刺痛,或痛处不移,日轻夜重,痛处拒按,舌有瘀斑苔薄,脉弦或涩。

食疗推荐:身痛逐瘀酒 桃仁、川芎、红花各100g,延胡索、枸杞子、丹参、川牛膝各150g,香附、穿山甲、佛手各50g,白酒3000g。将上述各味切碎,纳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酒坛内,倒入白酒密封浸泡1个月以上,每天振摇1次,即成。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猜你喜欢

  • 膀胱咳验案一则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小儿心力衰竭诊疗技术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明辨虚实治寒热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

  • 血府逐瘀汤治夜间烦热

    杜昕 河北省中医院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内科杂病。今总结其治疗一夜间烦热案如下。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间烦热,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丧,昼夜悲闷,心

  • 瞑眩与自愈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瞑眩,语出《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瞑眩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