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针灸]拔罐疗法

[针灸]拔罐疗法

「概述」

拔罐疗法是以竹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郁血现象,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拔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出土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皆提到角法。古代中医文献中亦多有论述,常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以吸血排脓,以后又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火罐气”时说:“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经晕,罐中有水出,风寒尽出”。近年来,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火罐的质料、拔罐的方法均有改进和发展,治疗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并经常与针刺配合应用,成为针灸学中一种重要的疗法。

「基本内容」

罐的种类根据制罐的质料可分成五种:

1.竹罐:用坚固的圆竹筒制成。其特点是轻巧价廉,不易跌碎,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缺点是易爆裂漏气。至今仍被广泛采纳应用。

2.陶罐:由陶土烧制而成。优点是吸力大,缺点是较笨重,落地易碎。较少应用。

3.铜、铁罐:系用铜和铁皮制成。优点是耐用牢固,不会破碎。缺点是价格较贵,传热太快,易烫伤皮肤。目前已基本不用。

4.玻璃罐:系用玻璃制成。优点:质地透明,可清楚地窥测罐内皮肤的瘀血程度,便于掌握起罐时间。缺点是容易破碎。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拔罐用具。

5.抽气罐:有青、链霉素瓶或类似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保留瓶口橡皮塞,便于抽气时应用。或用透明塑料制成,上置活塞,用来抽气。优点是可根据病情需要掌握拔罐松紧,轻巧便于携带,且不需燃烧排气。缺点是制作较麻烦。它是今后火罐发展应用方向。

「操作方法」

(一)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又可分为四种:

(1)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表。

(2)内火法:以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

(3)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4)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使罐吸住。

2.水罐:利用煎煮水热力排去空气。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时将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扣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罐:抽出空气。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

(二)以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复多次。即将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上。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

4.留罐: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瘠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推罐:又称走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如腰背、臀髋、腿股等部位。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人涂一些滑润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向按,前半边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动,如此上下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十次,至皮肤潮红或郁血为止。

(三)以综合运用分类

1.药罐: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 拔于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病等症。常用药处方为:麻黄、蕲蛇、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一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2/3~1/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2.针罐: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有痠、胀、重、麻等得气感后,留针原处,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罐。多用于风湿痛。

3.针药罐:在留针过程中,加拔药罐。即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点为中心,加拔药罐。

4.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皮肤针等刺出血后加拔罐。即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叩刺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拔火罐。适用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禁忌症」

孕好、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

「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痉挛等证,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突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2.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时,要避免烫伤病人皮肤。

3.针罐并用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5.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皮肤水泡,小水泡不需处理,但要防止擦破以免发生感染;大小泡可用针刺破,放出泡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

猜你喜欢

  • 头疼对应的脏腑不同,教你对症止痛

    最常见的咱们就是头后的疼痛,就是后脑勺这个部位,那么它对应的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一般这个部位疼痛,都是跟外邪侵袭有关,或者是风寒侵袭,或者是风热侵袭,袭扰了膀胱经,出现了这个头后的疼痛,因为后脑勺这部分,就是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的部分,治疗上,一

  •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究竟哪个更重要?

    但是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病人,这个病人空腹血糖控制得很好,但是餐后血糖,他根本就没有监测,因为早上起来比较容易能想起来,早上起来没吃饭的时候,刚起来在床上的时候就可以给自己测一个血糖,然后吃完饭需要到两个小时的时候再测。这个情况就

  • 血糖高怎么降血糖?

    大家好,这个糖尿病,我们中医把它叫做消渴,本质上来讲,它是以阴虚为主的一系列并发症。那么有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等等,那么总的来说是以气阴两虚为主的这么一系列的症状表现,那有些病人服用了很多降糖药,或者已经开始扎胰岛素了,但是这个血糖始终降

  • 如何判断阴虚?阴虚有什么症状表现?

    咱们这个人体,就好像大树一样,阴是什么?阴指的是阴液,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液,气属阳,水属阴,那阴虚就是说我们的体内的水少了,就像大树一样,如果雨水少了,首先会表现出什么呀?就会表现出枝叶干枯,叶黄了,枝干变脆了,树叶上的水分变少了,表现到人体

  • 嗓子总有痰怎么办

    大家好,中医讲的痰,通常痰湿并称,首先是有湿,湿聚成痰,那么湿和痰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是跟肺,脾,肾三脏有关,我们常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痰湿的形成跟这三个脏腑的功能异常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肺部生痰,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