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许叔夏黄芪消肿传奇

许叔夏黄芪消肿传奇

尚学瑞 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清代法医学家许叔夏曾为官江苏,他精通医理,《冷庐医话》载有其重用黄芪消肿胀的案例,堪为神奇。

那年夏秋间,许叔夏的幕僚有一王姓亲戚从外地前来省亲,突然患了水肿病,自头至足肿胀异常,伴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病势危急。许叔夏往诊,见患者遍体浮肿,面色萎黄,遂断为虚证,令患者用生黄芪四两,糯米一酒盅,煎成一大碗,以小匙频频呷服。服了半碗,气喘稍平。待服完整碗,不多时小便即通,陆续尿量达三大盆,全身浮肿大多消除,唯留脚面仍肿胀。此后,患者续服此方,黄芪量渐减,并略加祛湿平胃类药,一直坚持了两个月,病基本治愈,仅脚面留有钱币大小肿胀未消。

许叔夏告患者曰:“病恐次年复发,请返乡,以药食将息。”患者返乡后未按嘱静养,次年果然又发病。当地一医生诊治,竟谴责许叔夏治法之非,说患者不死乃是万幸,于是投用除湿猛剂,结果,服了不到十剂,患者气息已绝,举家悲愤。当要将“死者”收柩盖棺时,其妻忽见患者两眼微动,呼众亲来看,果然如此。于是又试着用许叔夏之黄芪、糯米方灌救,灌至满口,起初未见咽下,过一小会儿,患者突然睁眼,药汤随即咕声咽下,又一会儿,患者出声醒来。此后,仍用此方将息,黄芪先后服至数斤,直至肿胀完全消除。

黄芪为古老的王牌补气药,但其健脾利水消肿之功亦卓。早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就创制防己黄芪汤,用黄芪一两余配防己、白术等,治疗“风水脉浮身重”。对气虚水湿停聚引起的水肿胀满,重用单味黄芪或配伍确有佳效。糯米(南方习称)是糯稻脱壳的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等功效,与黄芪相得益彰。许叔夏深谙此理,重用黄芪四两而收功,而当地医生不识,误治险酿祸端。书载黄芪常用量10~15克,大剂量可至60克以上。现今临床,重用黄芪,配伍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疗效可靠。

猜你喜欢

  • 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急症之一。按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与重型急性胰腺炎两种。前者多见,临床上占急性胰腺炎的90%,预后良好;后者少见,但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病情凶险。

  • 养血祛风治斑秃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张某,女32岁,2008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于3月前晨起发现头枕部斑秃一块,后来逐渐发展而成全秃,经多方医治罔效,头部光亮,羞于见人,夜寐多梦,大便干,月经先期,量多色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心血亏损

  • 明医理 辨证准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1)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编者按:膏方又称膏滋,系指药材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辅料制成的半流体或固体制剂,是中医的传统剂型。随着近年来膏方热的广泛兴起,膏方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庞国明教授就

  • 麦门冬汤方证浅析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

  • 自拟方治湿疹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湿疹是一种变态性疾病,临床比较多见。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湿疹之名,但对有些疾病的记载与湿疹相符合,如“奶癣”、“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其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有关。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或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