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捏鼻灌药不可取

捏鼻灌药不可取

不少家长在给婴幼儿喂药时,常常采取捏鼻硬灌的方法:捏住患儿的鼻孔,待其张嘴吸气时乘机将药物灌入。这种喂药方法虽然有时也能成功,但相当危险。前不久,某地有一个5岁的男孩,因感冒发热在一家诊所诊治后,其父亲取了药回家便给孩子喂药。在喂药时小儿大哭大闹,极不合作,父母就将患儿揪住,捏住鼻子,当其张口时迅速将3片药片送入小儿口内,随即灌入大量温水,待嘴里看不到药片时才放手。然而这时家长发现,小儿面色青紫,呼吸困难,于是立即送往医院。待医生将要进行抢救时,患儿已经窒息死亡。医生通过气管镜检发现,小儿声门紧闭,其间有一片药片已经潮解,另外两片药片则进入了气管内。面对死去的孩子,一切已经无可挽回,父母后悔莫及。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使生活中时有发生,需要值得家长们的警惕。

我们知道,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通道,临床上通常将呼吸道分为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和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内各级支气管)。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交叉通道,其前方自上而下同鼻腔、口腔和喉相通。喉的上方附着一片形似槐树叶状的会厌软骨。当正常吞咽时,会厌软骨关闭,(以防止异物进入气管),食物进入食道;呼吸时,会厌软骨开放,空气进入气管。小儿喉部狭窄,成漏斗形,声带、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由于小儿喉头保护性反射功能还未发育成熟,在哭闹、惊恐、深吸气时,会厌软骨来不及关闭,药物极易进入气管。在药物进入气管之前,由于声门的保护性作用,药物被阻于声门部。如果这时再接着一次深呼吸,药物就会通过声门进入气管,立即产生呛咳。呛咳往往能使药物不断撞击声门和气管,使声门和气管发生痉挛,造成呼吸道堵塞,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给婴幼儿喂药呢?如果是散剂、片剂或丸剂,可研细后溶于水,制成药汤给小儿喂服。若是不能溶于水的药物,则可把药物和糖搅拌均匀后给小儿服下。味道特别苦的药物,如黄连素等,可先在小勺内放些糖后再放药,不搅拌直接倒在孩子嘴里,用温水迅速送下。如果是中药汤剂,则水不易过多,还可在汤药中加入少许冰糖或蜂蜜浓缩成糖浆,一剂药分4~5次,根据患而不同年龄选择适宜的方法和体位喂药。

小于6个月的婴儿可用奶瓶喂药,即把调好的药液或汤药装进奶瓶,给患儿吸食。待药喂完后,再喂少量温水。较大一点的婴儿可用汤勺喂药。喂药时,让小儿侧身,将调好的药物用勺从孩子的一侧嘴角慢慢喂进。必要时还可以用勺轻压一下小儿的舌头,以便于吞咽。

1岁左右的小儿喂药比较困难,因为患儿看见大人把药拿来,就会将小嘴闭得紧紧的不肯张开。此时可以先喂一些糖水,然后迅速喂一勺药,在孩子还没来得及因药味苦而反抗时,再喂一些糖水。如此重复几次将药喂完。

对给不能很好配合的幼儿喂药时,最好取卧位,让起头部头稍偏向左侧并固定,然后用压舌板或小勺柄轻轻压住小儿的牙齿,将勺紧贴口腔轻轻将药物灌入。服完药后,抱起小儿轻轻拍打其背部,排出空气,避免小儿将药物吐出。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在给小儿喂药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呛咳应立即停止喂药,以免药物呛入气管。给哺乳期患儿服药,应在其吃奶前,不能将药物和乳汁混在一起服用,以免发生凝结反应,降低药物的疗效。

猜你喜欢

  • 被毒蛇咬伤该怎么做

    5月5日,我们迎来了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夏季是蛇伤的高发季节。被毒蛇咬伤该怎么办?首先,立即远离被蛇咬伤的地方。如果蛇咬了它,你可以用棍子或其他工具促使它离开;如果你在水中被蛇(如海蛇)咬伤,你应该立即将受伤者移到岸边或船上,以避免溺

  • 中暑发病骤急,抢救应及时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急性疾病,其特点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也会有类似的症状。中暑严重,体温大多在39℃以上,患者面色苍白,有昏厥等症状。如果发现中暑患者,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让患者喝一点

  • 药膳调理失眠

    莲子百合瘦肉汤。功效:益气调中,补虚损,交心肾,安神,益智,清心。适应症: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病后体弱等。莲子性甘、涩、平、入心、脾、肾经,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百合性甘、微苦、平、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清心安神、益气调中

  • 中医治疗痔疮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纪都可发病,但随着年纪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们国家,痔是最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