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浙北疡科三大家,潘、俞再加桐乡张

浙北疡科三大家,潘、俞再加桐乡张

浙北,地处太湖流域,并有东、西苕溪流经全境,湿热偏盛,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来嗜食肥甘,吃食鱼蟹、羊肉之类,所以疔疮、疡症患者特别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膏梁之体,足生大丁”。因此,这里从事外科的“疡医”颇多,较著名、且有特色的则应数潘氏、俞氏、张氏三大家。

潘氏外科,源于德清曲溪湾,清代乾隆间,由潘鼎创基立业,特别重视外用药品的炮制,对炒、炙、煅、焙、制、煨、提、风、飞、烂、霜等,经长期积累而自成一套方法,如石膏与广丹的研制,顺序不容紊乱等,都是经验所得。至道光间,潘氏迁居吴兴(今湖州市),有潘旭,字东阳,尤精其业,以薄贴和散剂应用见长,且钻研内科,亦擅治热病,故内、外科兼之。其后裔吉甫、申甫、澜江、春林均禀承家学,并有入室外弟子数百人,如魏伯琴、潘韵泉、俞步卿等,皆出于该流派。潘氏从长期课徒实践中,积累经验甚丰,为教学之需,编撰了《分经药性赋》《外科汤头》《疡科歌诀》《医学集成》等用以启蒙的入门读物。

俞氏外科,始于明代崇祯年间,世居德清下高桥。相传俞氏乐善好施,曾得一道长传授炼丹之术,七传至燧田。俞燧田,生于1855年,卒于1931年,享年77岁。承祖业,擅用消、散、箍、托治“痈疽”,声名远播湖州、杭州、安徽等地,里人俗语呼“下高桥外科”。后又传子俞海门,亦善于“炼丹”;迄今尚有海门之子、女,继业。

张氏外科,世居桐乡晏城,系“疡医世家”,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家传六代至张辉。辉,字卓然,生于公元1877年,卒于1950年,享年84岁。父早怙,从母习业,以善治“疔疮”“瘭疽”而闻名,后徙秀水(今嘉兴市),子、孙遂占籍。子,文冲承其业。

猜你喜欢

  • 活用经方治脑囊虫病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甘补脾胃当首分阴阳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 健脾祛湿解毒治脓疱性细菌疹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

  •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

  • 五苓散治秋泄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