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盗汗未必尽属阴虚

盗汗未必尽属阴虚

马家驹 陈见纺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

盗汗,指寐时汗出,觉时汗止之证。盗汗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历代医家多责之于阴虚。“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一语耳熟能详,但害人亦不浅。故历代医家对“阴虚盗汗”亦多持不同意见。如《丹溪心法·自汗》曰:“盗汗属血虚、气虚”。《景岳全书·汗症》云:“盗汗亦多阳虚也。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生命力所在,故在临床上,绝不可泥于“阴虚盗汗”之谓,必须要四诊合参、辨别六经方证,即《伤寒论》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今年国庆节期间治疗一例严重盗汗,即深刻说明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患者王某,男,44岁,入院诊断风寒湿痹,患者盗汗一年余,曾在院外服用玉屏风散、锻龙牡、浮小麦等之类中药近月余,黄芪用至50g而不效。入院后,一方面采用艾灸关节以温经散寒。但患者主诉为汗出不适,观其症状,只有盗汗,稍有恶风,晨起枕头因汗出而全湿透,口微干,不苦,二便调,舌淡苔薄、脉沉。以六经来判,病位在表,属太阳病,为营卫不和,正邪交争造成的盗汗。再三思考后处方如下:麻黄10g,桂枝10g,生石膏45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医院代煎。服用第一剂后,晨起汗出即明显减少,二剂后,晨起只有颈前微汗出,无不适,三剂则愈,患者极满意。

《伤寒论》201条:但浮者,必盗汗出。又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其于盗汗之证,非若自汗有实者,悉当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脉浮为在表,故盗汗属于表证。该患者白天活动的时候并无汗出,而是夜间盗汗,分析如下:白日阳气温熙脏腑,因而分散而无力与邪相争,故无汗。夜间脏腑得到休息,正气得到一定恢复,从而有能力与邪相争而汗出。但因日久津液受损,正气不能通过汗出而驱除外邪,故盗汗缠绵而不愈。虽病位在表,属太阳病外邪不解,但津液已虚,正如《伤寒论》第27条“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故治法为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辨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此案只有盗汗一症明显,根据六经辨证,除外里证、半表半里证,从而判断为病位在表,为太阳未解、邪气在表,以麻黄、桂枝、白芍、生姜发汗解肌祛邪、调和营卫,同时佐以生石膏监制麻桂辛温之性,以免大汗,同时兼清郁热。姜、草、枣益气健脾顾护正气。从而达到表解邪去而津液不伤,故盗汗自止。

猜你喜欢

  • 怕冷爱出汗中医辨证

    这位是一个女性患者,它所表现出来的虽然在夏天也是一种什么怕冷的状态,畏寒肢冷,乏力汗出,不但怕冷,而且还爱出汗,越出汗身体感觉越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再者,食欲不振,用她的话来说,我就是体质特别的虚弱,那这个就是她一身怕冷的症状。再者,就是

  • 上火的症状有哪些?应该怎么调理

    那么这个上火其实在医学上,它确实有着它自己的定义,什么定义?就是上火是指一类各种因素导致的头面五官出现的这种红、肿、热、痛,这一类病症的一类总称。那么今天跟大家聊的这例上火的案例,就是一个青少年患者,他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表现,这位患者,他来诊

  • 胃强脾弱是什么情况

    这样一种症状,那么这样的人群其实现在太多了,我告诉大家,凡是这种消化系统疾病,无一例外全是吃出来的,要么你吃的少得病,要么你吃的多还得病,再者你不按时吃也得病,消化系统疾病,都是吃出来的。胃强脾弱,临床表现就这两大症状。胃强,这种强,其实是

  • 癌症术后伤口一直疼,这是身体有瘀堵了!

    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的女性患者,她被诊断为左乳的恶性肿瘤,这次来诊,她告诉我现在左乳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之后,已经是一年十个月了。这次来主要目的胸胁部还是有一些胀痛的感觉,而且就是感觉这种刀口的一个疼痛部位非常的固定,而且疼痛的非常明显,已经影

  • 过敏性鼻炎,季节性犯病,病根在哪?

    这位患者是一位中年的男性患者,他来找到我的时候,就是因为这种过敏性鼻炎发作了。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就会打喷嚏,流鼻涕,有的时候是清水样的,有的时候表现这种淡黄色的,这几天症状比较严重了,鼻子虽然通气儿,但是总感觉有一些不通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