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及防治

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及防治

一、认识

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引起,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历史上,由于瘟疫传染病的不断发生和流行,中医学在反复医疗实践和学术争鸣中不断认识其病源。1.认为“瘟疫”与“伤寒”、“温病”同是外感病,病因“时行不正之气”、发病与人体正气强弱有关。2.认为瘟疫的病源异于伤寒、温病,另有一类特殊病源“异气”、“病气”、“尸气”。认为瘟疫有特殊病源体,传入人体主要的门户是口鼻,并特异性侵入有关组织器官。《寓意草》“四时有不正之气,感之而致病者,初不名为疫也,因病致死,病气、尸气,混合不正之气,斯为疫矣。一室连床,沿门阖境,共酿之气,尸虫载道,必然之势”(构成瘟疫流行条件)。《医学心悟·论疫》“疫之症,来路两条,有在天者,有在人者。非其时而有其气,自人受之,或为大头天行之类,斯在天之疫也;若夫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方,一方之病,染及合邑,此乃病气、秽气相传染,其气息俱从口鼻而入,乃在人之疫以气相感,与天无涉”(前一时期“非典”的传染性,似乎证实这一论述),指出瘟疫有其特殊病源,和传播途径。

二、防疫措施

中医药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为主”原则,主张未病先防。对传染病的具体防疫措施有:1.对外感瘟疫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疗效。2.早期隔离病人。3.对有疫病密切接触者,或病源携带者的发现、监测和管理。《治疫全书》“毋近病床塌、毋凭死者棺触臭恶,毋食病家食菜,毋拾死者衣物”,提出防疫隔离的具体要求。4.对动物传染源认识和措施。《金匮·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狸肉漏脯等毒,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指出病畜及被污染物品不能食用,重视食品卫生。5.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本草纲目》“天行瘟疫,取初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已采取蒸气高温方法灭菌防疫。6.对易感人群的防疫措施。《景岳全书》“夏秋新凉之交,或疾风暴雨,或乍寒乍热之时,善养身者,外而衣被,内而口腹,宜增则增,宜节则节,略为加意”,重视个人防护,预防疾病。7.预防接种的创始与应用。我国早已采取措施与天花作斗争,明《寓意草》(1643年)记“种痘医案数例”的“人工种痘”法,《张氏医通》(1695年)载“种痘说”: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四法;《种痘新书》(1741年)已记“种痘八九千人”。现公认,这种人工种痘,虽在安全度上存在一定问题,但这一创举,启示了后人将它改造为“牛痘”接种法全球施用,人类终于在1977年根除天花。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彻底根除某一种严重传染病的成功范例。

三、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法则有:1.针对瘟疫、伤寒、温病同是传染性热病理论,采取“辨证”施治方法。传染病的种类很多,但具有其共同临床特点,即病原体在受传染的人体繁殖过程,从一个阶段进展到另一阶段呈规律性。每一个传染病从发生发展以至恢复,一般可以分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等几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医学认为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于外邪侵犯人体由体表入里,或由口鼻入内自上而下,由浅表深入内脏病变过程,同样有类似相应“分期”和治疗方法。如《伤寒论》将“外感热病”立“六经病脉证并治”六期分证;《温热论》分“卫气营血”四期辨证;《温病条辨》划“上中下三焦辨证”三期分证。每个证期都有其主因、主症、主方。三者分类方法之间,并存在着交叉联系,理、法、方、药相一致。如以传染病发病期中“稽留热”,中医六经辨证中属于“阳明病”、卫气营血辨证属“气分证”、三焦辨证属“中焦病证”,临床表现为“但热不寒,壮热”,“里实热证”。治疗法则宗《内经》“热者寒之”,选择白虎汤为主方进行治疗。至于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以不同类型出现,如轻型、重型、再感染、重复感染、再燃复发等等。在中医学里分别称为“合病、并病、顺传、逆传、食复、劳复”等进行辨治。2.针对瘟疫、伤寒、温病的病因微有不同,采取“辨病”和“特效”专病、专方、专药治疗。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过程,已积累出一定数量行之有效、可重复性的“专方专药”。如《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治“阳黄”,葛根黄苓黄连汤治“热利”,白头翁汤治“湿热痢”,现分别用于病毒性肝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有效。又如,《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温病条辨》银翘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发疹性传染病等有效。《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治疗急性腮腺炎、丹毒、猩红热等病毒、细菌感染疾病有效。3.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应用。自古以来,中医药适宜技术同样在防治传染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397法中,论述针灸疗法的有33法;又如《霍乱论·治法篇》除了应用内服药治疗传染病外,常采用“通关散吹入鼻中取嚏”开窍急救;以及“刮痧、淬法、刺法、熨灸、敷贴、榻洗”等适宜技术治疗瘟疫传染病。

四、展望

最近,新《传染病防治法》已公布,其中明确指出“国家发展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等传统医学,支持和鼓励开展传染病防治的科学研究,提高传染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样对中医药医、教、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古已有之”、“经验丰富”,而要研究新情况,要在继承传统学术基础上,应有所创新发挥,作出新贡献。如重新认识“邪正相争”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转变规律;研究“皮毛、腠理、气血津液”与“人体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防卫系统”免疫原理;研究运用中医药方法(包括针灸等)防治某些病毒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等。

猜你喜欢

  • 急性脊髓炎中医适宜技术

    急性脊髓炎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脊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本病有三大临床特点:病损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

  • 温中降逆治干呕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刘某,女,32岁。2009年7月9日初诊。半月来,经常恶心,吐涎沫,经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服中西药未果。观其精神萎顿,面黄,就诊中干呕连连。舌淡,苔白,六脉沉细。治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立方半夏干姜散:半夏10克

  • 详医嘱 服法当——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6)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制备,“开路药”已服,脾胃功能得调,即可服用膏方。服膏调养当要遵医服用,如果医嘱不详、服法不当,膏方的疗效也会大打折扣。服用膏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服膏季节 一般来说,服用膏方多在冬至即“一九”开始,至“九九”结

  • 邹润安论柴胡

    “邹润安论柴胡”作者为四川自贡怡康中医诊所王昆文。《本经》谓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积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在《伤寒杂病论》中,组成含柴胡的经方共9个,而且至今仍是临床常用方,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小柴胡汤,四逆散,鳖甲煎

  • 急性肝功能衰竭中医适宜技术

    急性肝功能衰竭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内细胞器严重功能障碍,致短期内进展至肝性脑病的一种综合征。病情凶险,发病后12~24小时发生黄疸,2~4天后昏迷,并有出血倾向,见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氟烷麻醉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