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低剂量持续给药方式开辟乳腺癌治疗新路

低剂量持续给药方式开辟乳腺癌治疗新路

本报黑龙江讯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探索出一种“低剂量持续靶向给药方式”,即将中药与低剂量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上,显示出高效、低毒、不易耐药的优点。此项研究成果去年底发表于美国权威期刊《癌症生物治疗和放射药理》上;在今年不久前召开的意大利米兰乳腺癌国际会议上,低剂量持续化疗联合血管抑制药物治疗乳腺癌的方式获得该领域专家的广泛认可。

怎样才能确保乳腺癌化疗在高效的前提下,将其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同其他实体瘤一样,乳腺癌的生长方式有赖于瘤体内血管的形成,血管也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肿瘤血管生成在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中占有重要地位。抗血管生成中药人参皂苷Rg3是从人参根浸出液中分离出的一种有效成分,为四环三萜皂苷,其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

由此,通过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生成,切断肿瘤生长命脉,成为张清媛教授等研究人员的重要科研思路。他们将低剂量化疗药卡培他滨与人参皂苷Rg3联合应用于乳腺癌小鼠体内,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点,进行低剂量持续用药。研究显示,持续低剂量卡培他滨应用于乳腺癌治疗,免疫组化结果检测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和最大耐受剂量组明显下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较对照组下降,证实了卡培他滨持续低剂量给药具有确切的抗血管生成疗效,证明此方式可通过下调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阻滞肿瘤新血管生成。

实验表明,活性增殖的内皮细胞较增殖的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更敏感,因此理论上可通过降低化疗药的浓度以特异性地靶向作用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将这样低浓度的化疗药长期持续使用,避免了常规化疗方案中内皮细胞在化疗间歇期的恢复,增加了其抗血管生成效果,起到长期抑制肿瘤的作用。张清媛教授认为,在常规化疗方案中,处于化疗间歇期时,血管内皮细胞能得到恢复,接受其供养的未被杀死的肿瘤细胞也在恢复和生长中,从而增加了耐药肿瘤细胞的出现,而低剂量的持续给药方式则避免了这一现象。

张清媛教授介绍说,由于内皮细胞遗传性质稳定,故不易产生耐药。正常成年人的血管形成基本停止,内皮细胞常处于不分裂状态,只有在妊娠、月经周期、炎症、外伤和肿瘤等特殊情况下,血管形成才被启动,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机体正常组织影响小。当低剂量化疗药物合用另一种抗血管生成药时,其抑制血管生成作用更为明显,进而控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据介绍,运用此技术该院已成功救治了百余例乳腺癌患者。统计显示,对于晚期乳腺肿瘤患者采用该方法治疗的疗效提高了20%以上。

专家评价指出,这一低剂量化疗联合中药抗血管生成方法,改变了细胞毒化疗药物的常规用药方式,适合于体质弱、年龄大的乳腺癌患者,尤其适宜于晚期、已不能耐受常规化疗者。

(衣晓峰 孙理)

猜你喜欢

  • 介绍女性肺癌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调查生活中患有肺癌的女性不再少数,很多女性因为肺癌失去生命。由于很多女性不了解肺癌的常识,错过了肺癌最佳的治疗时间。可见了解肺癌的常识是多么的重要。介绍女性肺癌的原因是什么1、厨房油烟污染:除了香烟,油烟也是女性得肺癌的一个重要因素。家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预后转归与护理要点

    【预后转归】肺癌总的预后很差,约80%患者在诊断一年内死亡,中位生存期一般在6~9个月左右。5年生存率不超过13%。影响肺癌预后的因素有:①肿瘤生长速度:预后与肿瘤生长速度成反比。②局部病变与远处转移:前者预后好,后者较差。③病理组织学类型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断依据

    1、病史肺癌早期常无任何不适,诊断较困难,出现明显症状及典型体征时往往已届中晚期。约80%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能手术的病例极少。咳嗽和吐痰常为肺癌的首发症状,多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可无痰或伴少量白色泡沫样痰,也可伴有较多脓痰。咯血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发病与病因病机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原发于支气管黏膜和肺泡的癌(不包括气管癌及转移性肺癌),简称肺癌。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很多国家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发达国家最为明显。到目前为止,至少有35个国家的肺癌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首位。在我国,

  • 现代医学公认的肺癌发病因素

    1.吸烟50~6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确立了吸烟与肺癌的因果关系,在70年代国际肿瘤会议上已肯定吸烟是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而且吸烟量与肺癌发病率呈正比。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重度吸烟者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脱落,鳞状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及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