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青春期无排卵性月经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青春期无排卵性月经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以无排卵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无规律的子宫出血,月经周期不正常;或经量多少不定,经期延长;基础体温多数单相。B超检查排除子宫生殖器器质性病变。《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26卷第3期报道了山东胜利石油管理局胜东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石仁海和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石赵雁对青春期无排卵性月经的中医辨证与治疗的临床体会。他们指出,本病属中医崩漏范畴,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其病本在肾,病位在冲任。冲任失调,不能制约经血为本病主要病理。发病机理:本病患者多见于青春期的在校学生。用脑过度,精血暗耗,后天补充不足,易致肾精亏乏。古人说:“肾为先天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青少年时期具有虚多瘀少的病理特点,故治应补充髓海,调补冲任,使精充肾气盛,血充经自调。对于无规律的子宫出血,临床止血要急速,应以止血和调整周期为主要法则,促进排卵功能的恢复。另外,本病发病缓急一同,出血新久各异。因此,在加减用药时,要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既不能过用温补,又不能苦寒直析。塞流即止血,临床中常用六味地黄汤加三七粉、阿胶、生地榆、党参、五味子;澄源时用六味地黄汤加仙灵脾、紫石英、生黄芪、巴戟天、党参、女贞子、旱莲草之类;复旧时用六味地黄汤加生黄芪、白术。在治疗中注重分段施治。根据无排卵月经期的不同阶段的标本缓急,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1)止血阶段:常用六味地黄汤加生地炭、女贞子、阿胶、三七粉、炒白芍。偏肾阳虚者,加补骨脂、生地炭改熟地炭、鹿角霜、赤石脂、炒艾叶。(2)止血调经阶段:急性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后,应滋肾填精补血为主,以促使卵泡发育,诱发排卵,健全黄体功能。可用六味地黄汤加仙灵脾、紫石英、巴戟天、菟丝子、加少量活血药(如三棱、莪术)。如气虚明显者,在主方基础上加黄芪、党参、白术等。(3)促排卵阶段:在排卵期,对无排卵型患者侧重药物引导排卵,以补肾填精、温阳理气。中药诱导排卵法多离不开调整肾阴肾阳之品。临床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可取补肾阴又补肾阳之效。王冰倡导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在六味地黄汤的临床运用中得到了证实。验案举隅一则:一21岁女性患者,

学生,主诉:16岁月经初潮,行经半年后便出现经来先期现象,量多如崩,且淋漓不断,每次经期15天,净后2~3天又复行,现病已5年余。查基础体温:呈单相型。诊见:面色少华,口干唇淡,舌质红绛,边尖尤甚,脉细数弱。辨证:(肾)阴虚内热,冲任失固。治以滋阴补肾、益气摄血。处方:生地炭、山药、党参、旱莲草、生地榆各20g,泽泻、丹皮、阿胶(冲服)、女贞子各12g,茯苓、山茱萸、炒白芍各15g,三七(冲)5g,生黄芪30g。5剂,1剂/日,水煎早晚分服。二诊:经血已止,上方去生地榆,加枸杞子20g、狗脊15g。5剂。三诊:仍面色少华,续以基础方加菟丝子、阿胶各10g,仙灵脾、生黄芪各30g,紫石英20g,当归6g。6剂,服法同前。四诊:患者心情舒畅,精神转佳,基础体温呈不稳定性双相。前方略施加减,再服7剂。五诊:月经量多色红,嘱其测基础体温,并用第1诊处方,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药,以后对该方略有加减,经期停药。连用5个周期,体力完全恢复。月经周期准确,经期5天,月经中期B超显示有优势卵泡。

猜你喜欢

  • 肝胆同治,重点是疏肝

    胆石症是一种由胆汁沉积、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或胆固醇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胆石症的自然人口发病率约为7.8%。据报道,胆结石与胆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胆结石数量的增加,胆结石的风险也在增

  • 复元活血汤

    组成 柴胡10克,瓜蒌根12克,当归9克,红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黄(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络散结。主治 跌仆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

  • 论中医之肾

    肾脏之识众所周知,中医学的脏腑并非一个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器官和功能的集合群,相关概念也因而呈现虚实相兼、过于抽象,且只有放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才能准确理解。在脏腑学说中,肾具有四个功能:一是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二是主水;三是主纳

  • 《伤寒论》一方二法初探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遗作及学习《伤寒论》原文,总有不同的收获。而今整理其注解《伤寒论》的原文时,引起笔者深思的是论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后注解,既往对此一读而过,未引为重视。但近几年常思考六经类证、方证的六经归类,对不少方证难以认定六

  • 急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和(或)心脏负荷明显增加,导致心排血量显著、急剧地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常见,急性右心衰竭较少见,常见病因有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