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老人使用中药更和缓

老人使用中药更和缓

核心提示

近段时间,出现“刺五加”、“痔血胶囊”等“用药”安全事件,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同时,也再次警示:用药安全不可忽视。

老年人往往同时患多种慢性疾病,因而用药量及种类比青、壮年患者要多。由于存在生理、社会、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药物的不良反应随年龄而增加,药物的衰用和滥用及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为保障健康,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了解一些用药原则及有关药物的作用机理等。

剂量 宜小不宜大

药物经口服后,由肠道分解和吸收,因老年人吸收功能下降,常发生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加上老年人由于肝脏供血的减少,吸烟等使药物的代谢发生变化。老年人的肾排泄能力都有下降,使药物分解变慢,体内蓄积增加,易产生毒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小。

一般来说,60~80岁者,用药量应为成人量的3/4~4/5;超过80岁者,用药量为成人量的1/2。

老年人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类等药物可以用成年人剂量外,其他所有药物,都应低于成年人剂量。因为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白蛋白降低、脂肪组织增加,若用成年人剂量,可出现较高的血药浓度,使药物效应和毒副作用增加。

使用时应采用小剂量原则。另外,老年人衰老、病理损害程度不同、平时用药多少不一,使得个体差异特别突出,尤其是高龄老人。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规律可循,为稳妥起见,老年人只能采用小剂量原则,这是保障健康、维持治疗的重要策略。

温馨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始终如一的小剂量,可以是开始时的小剂量,也可以是维持治疗的小剂量,这主要与药物类型有关。对于需要使用首次负荷量的药物(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等),为确保迅速起效,老年人首次可用成年人剂量的下限。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维持量上。

品种 宜少不宜多

老年人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据统计,同时使用5种药物以下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0种为10%,11~15种为25%,16~20种为54%。老年人因多病共存,常采用多种药物治疗,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更多地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当用药超过5种时,就应考虑是否都是必要用药,以及依从性和药品不良反应等问题。凡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可考虑停止使用;如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时,在病情稳定后,仍应遵守使用5种及以下药物原则。

另外要重视非药物疗法,这仍是有效的基础治疗手段。如早期糖尿病,可采用饮食疗法;轻型高血压,可通过限钠、运动、减肥等治疗;老年人便秘可多吃粗纤维食物。

温馨提示

要警惕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一般老年人最易出现异常症状的药物有镇痛药、强心药、抗关节炎药、利尿药、抗高血压药、抗生素药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必要时应立即停药,严重的应及时医治。

老年人用药品种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如阿斯匹林与激素类药品同用可诱发溃疡病大出血。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服药品种多易造成多服、漏服、误服或忘服,所以,用药品种最好不超过3~4种。

疗程 宜短不宜长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肾脏血流量减少,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滤过率减少,故老年人对于药物的排泄发生障碍,尤其是肾功能减退的老人,在使用由肾排泄的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减量服用、慎用、甚至禁用。

因为用药疗程越长,越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有时还可能产生成瘾性和耐药性。泻药和利尿剂可引起严重低血钾症;安眠药久用可产生依赖性等,所以,老年人用药疗程,应根据病情及医嘱合理缩短。

温馨提示

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生理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故药物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均相应发生不同变化。

老年人不宜长期使用泻药导泻。多数老年人腹部肌肉无力,肠蠕动减退,易出现功能性便秘,用泻药后可能发生结肠痉挛,长期服用泻药,可损失钙和维生素,钙的缺乏,也是老人产生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方式 宜偏中不宜偏西

根据老年人代谢下降、反应迟缓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用药以中西医结合为好。对急性病,西药治标,使疾病能迅速得到控制,而后采用中药调养,以利于治本;对慢性病,则以中药治疗为主,传统观念认为,中药比西药作用缓和,副作用少,老年人使用中药治疗更为安全、和缓些。

但也有些中草药毒性较大,使用不当,常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在使用有毒性的中草药时,必须严格遵医嘱。

温馨提示

可调节生活习惯。有病应用药物治疗是一个要素,但调节生活习惯也可改变或预防疾病发生,如失眠者,有时只要调整起居方式,即可不用安眠药。

要注意控制用药时间。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减弱,内脏解毒代谢功能受损,体内药物浓度增高,容易引起蓄积,故更要谨慎避免较长时间使用有蓄积作用的药物,尤其是抗菌药和安眠药。(杨蔚然)

猜你喜欢

  • 感染性休克中医诊疗技术

    根据病因不同,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达到一定程度造成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休克多属中医“脱证”范畴。病因病机(1)亡血失津:突然内外出血,如吐血、咯血、便

  • 金匮肾气丸治肺心病心衰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张某,男,72岁。1987年12月13日初诊。患者有咳喘病史40余年,近8年来咳嗽加重,动则喘甚,畏寒肢冷,面部及下肢浮肿,下肢浮肿为甚,按之没指,兼有心悸发憋。刻诊:气息短促,呼多吸少,面色晦黯,唇

  • 宣达渗利止吐泻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王某,男,13岁。2007年8月29日初诊,自入秋以来即感胃脘不适,时有吐泻,继之病情加重,现水浆入口即吐,米粒难进。口渴而喜饮,但愈饮愈渴,昼夜嗜睡,脉沉濡,舌红,苔白。此乃暑湿内蕴,胃阳不振,脾气也伤,

  • 避瘟用温初探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唐代大医孙思邈继承了历代医家对温疫的预防经验和诊治思想,提出了“瘴疠”、“温风”、”毒气”等病因,肯定了“毒”是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治疗上突出清热解毒。但提到避瘟时却倡用温药。避瘟为防病,“凡能依时摄生者,可居

  • 健脾清肠汤治习惯性便秘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生白术60克,麦冬30克,生地黄18克,炒枳实30克,柴胡30克,元参18克,厚朴30克,熟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治疗习惯性便秘之专用经验方。石氏认为人体气机升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