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不若病前能自防

不若病前能自防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邵雍(1011年~1077年),北宋经学家。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之一。他有一首养生诗对后人很有启发。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首句“爽口物多终作疾”,指贪图吃喝或饮食失于节制会罹患疾病。《黄帝内经》上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俗话说的“病从口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因此《黄帝内经》首篇就提出了饮食养生的原则是“食饮有节”,饮食要“杂”,“量”要控制,这样就不会因“爽口物多”而致病。

次句“快心事过必为殃”,这是说人遇到高兴的事,往往会过度兴奋,这也会招致病患。“乐极生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将此句引申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了都会导致疾病。所以要寻求心理平衡,特别是遇到高兴的或悲观的事,要适当调理自己的情绪,不过喜,不过悲,顺其自然,坦然对待。

第三句“知君病后能服药”,这是说人得了病,应当主动去看病服药,切勿讳疾忌医,提示人们有了病要积极对待,及早将病魔遏制于萌芽。

末句“不若病前能自防”,这是这首诗的核心句,指出了“治未病”的观点。《黄帝内经》上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内容。最主要的还是“未病先防”,加强身体锻炼,适度养生,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使自己能健康长寿,这是古今中外养生保健学的终极目的。

猜你喜欢

  • 上热下寒还是寒热错杂?中医帮你辨证调理!

    首先说一下这个寒热错杂症啊,这是中医一个症型名词,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身上既有寒症,又有热症,有哪几种情形呢?其实在临床我们常见的类型,一种就是湿热证,这个湿热证呢,我们说中医体内有湿热之邪,患者就问,我湿热为什么我还怕冷,这个就是取

  • 脾虚这四大症型

    脾虚呢,大家在临床都比较熟悉了,患者去看病的时候,大夫都会说脾虚,脾虚包括气血不足,包括脾气虚,包括胃阴虚,包括脾气虚是不是夹有湿盛,这个呢,在临床上大家要多了解一些,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脾虚就补脾,就补气血,平常日吃点黄芪,是不是气血就会

  • 肝郁脾虚这七大症状表现,看看你中招了没?

    这个患者呢,是一个42岁的男性,他来找我的时候主要表现就是这个,怕冷,乏力,腹部胸部一个胀闷,还有呢就是平时工作的时候容易生气,心烦,晚上睡觉呢也是特别容易做噩梦。我看了一下他的脉象呢,是弦滑脉,苔是白腻,有齿痕。从上面这些表现呢,中医就给

  • 常见五大类型结肠炎,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它分三种吧,一种是溃疡性结肠炎,一种是克罗恩病,还有一种呢,肠镜经常打出这样的报告的,慢性结肠炎,结肠炎症改变,结肠表面不光滑啦,有充血,水肿啊,甚至有一点点渗血了,重的呢可能会有糜烂,这个就是结肠炎在肠镜下的表现。对于患者来讲呢,一般患者

  • 腹泻反反复复,中医帮你调理!

    就是这个湿啊,主要是从我们脾胃来的啊,因为中医讲究脾胃是来运化水湿的,脾胃的功能减弱啊,也就是脾胃气虚了,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就会导致这个水湿之气在人体内积聚,积聚以后成为这个湿邪,我们一般就叫做寒湿。湿邪呢分为寒湿,也分为这个湿热,就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