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以顺为养”解读中医文化

“以顺为养”解读中医文化

本报记者 海霞

近年来,选择中医、相信中医、学习中医的人逐渐增多,百姓在用中医养生、治病的同时接触中医文化。许多人在走近中医之时,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医文化,学习中医的养生和防病治病方法。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文化分会秘书长温长路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中医科普宣传,他以中医“以顺为养”的养生观为例解读中医文化。

“中和观”和“以顺为养”

温长路说,中医有许多认知方法,中和观是其中最典型的思维方法,是中医药文化理念的核心思想。中医认识论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的“补偏救敝”等,都是中和观的具体应用。

中医养生上的中和观,可概括为“以顺为养”。这是国人在数千年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养生观,是中医独具特色的养生观。

“以顺为养”,就是要随心、随意、随时、随缘,使自己“四顺”:心情顺、饮食顺、体力顺、保养顺。

心情顺,即要调整心理状态,避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情绪的刺激。饮食顺,是指合理饮食,保持科学的饮食结构。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主副搭配、荤素结合和“宜俭”、“宜素”、“宜鲜”,及忌“过量”、“生冷”、“咸酸”的饮食原则。体力顺,强调强健机体,增添健康动力。古代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保养顺,指适度进补,科学用药。中医强调辨证施补,是否需要进补、如何进补,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温长路说,这种朴素、朴实的养生观,不做作,顺其自然,随其意愿,执中致和。有些人脱离国情、民情和中医药理念,把养生说玄、说杂、说繁,说得脱离实际,说到人们无所适从,这背离了中医“以顺为养”的养生观,当前的养生观亟待回归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中来。

“仁、和、谦、诚”,和为主体

温长路说,总体看来,中医文化包含文化理念、文化实践和文化环境三方面。中医文化理念以仁、和、谦、诚为主体,其中“和”指的是中和观;文化实践以精、慎、严、廉为主导;文化环境则以美、雅、馨、便为主线;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医学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实践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优势,文化环境体现了中医学的民族特征,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和观是中医药文化理念的核心思想。这包括文化理念中以人为本的道德观、以顺为养的养生观、以和为治的治疗观和以述为作的发展观等,包含文化实践中以和为中心的教育、医疗、科研、经营、管理以及评价体系等,文化环境中以和为中心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医疗环境、学术环境等也是中和观的具体体现。如何认识中医学的中和观,关系着对关系着对中医学认识、发展上的定位。

温长路说,中医是属于文化的,文化包含中医。我们对中医学的认识,要从文化起步,从文化立论,这是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继承、弘扬和宣传中医药文化,从而让百姓接受中医药、相信中医药、学习中医药和使用中医药。

猜你喜欢

  • 肝火、心火、肺火、胃火、脏腑有火如何辨别?应怎样调理?

    我们今天呢给大家呢简单的来说一下。那么第一个肺火,肺呢是为娇脏,既怕寒又怕热。受寒之后,寒气入里就会化热。就是我们讲的肺火,有咳嗽呀、痰黄这些表现,感冒加重之后浑身发热,然后灼伤肺经,会出现什么呢?就刚才说的那种肺火,甚至如果重的话,咳痰有

  • 脑梗复发的前兆

    大家好,脑梗呢是我们现在比较多发的一个病,发作之后症状轻的还好,症状重的呢整个的影响都比较大。而且它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呢?非常容易反复的发作。那么它反复发作呢就是有几个表现常见的啊,一个是四肢麻木。从中医讲它是一个血瘀的表现。当它这个血液运行

  • 气血两虚怎么补

    大家好,我们常说气虚,血虚,气血不足。那么今天呢跟大家说一下,解释一下,气虚和血虚都是什么样的,中间关系是什么。那么气虚是我们非常常见的。因为最开始吧,首先出现的往往是气虚,像劳累受寒之后,那这个气就不足了,就风吹一下特别凉了之后伤气,特别

  • 阴虚阳虚怎么分辨,怎么调理

    大家好,今天呢给大家说一下关于阴虚和阳虚的区别的问题。那么首先从症状区分来讲,阴阳其实它是代表寒热。我们讲说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当阳气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形寒肢冷。怕冷的情况。就有人讲说我气虚也冷,阳虚比气虚要重,它也有气虚的这些表现,特别

  • 长期咳嗽老不好是什么原因

    大家好,春天犯咳嗽的患者很多。那么这个咳嗽呢,虽然都是一样的咳,但是呢病因和病机不一样,治疗和调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我们看一下啊,关于咳嗽来说啊,就是我们讲越简单的症状啊,从中医来讲它越复杂。因为什么呢?研究的特别透,分型分得特别细。这么一个